2024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山人胡燏棻: 清末新军的创始者

胡燏棻对联,萧山科举文化馆供图

  ■文/ 傅浩军

  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朝廷震惊,于是有了小站练兵,练兵是清廷战后改革中最突出的举措之一。小站是天津东南35公里的一个铁路站,位于天津至大沽站中间,淮军曾在此屯田驻扎。袁世凯练兵成功,小站将领们也由此发迹,后来发展成了北洋军事集团,他们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小站练兵起始于胡燏棻,他本籍浙江萧山,是他让中国从旧军制转向新军制,推进了中国军事的发展。

  胡燏棻提出的建议

  太平军进攻上海时,李鸿章借助西方军队协助防守,领略了铁甲洋炮的厉害。于是李鸿章倡导兴办洋务,引进先进武器,倾心打造北洋海军,号称亚洲第一。然而,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日军攻入朝鲜,清军不敌。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日军渡过鸭绿江。

  泱泱大国居然败于弹丸小国,真是奇耻大辱。朝野上下深受刺激,对清军战力产生严重怀疑,开始认识到原有军队不可凭靠,大清要维持生存,必须谋求改进,组建新式军队。

  一时间,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建立新的武装成为“救时第一要议”,各地变法、自强之声更是加快了这一步伐。其间,直隶津海关道盛宣怀提出购买先进武器,按西法练兵,以强国强军,抵御外患。胡燏棻也是积极呼吁西法练军的官员之一。胡燏棻进士出身,曾任广西灵川知县、天津道、广西按察使、两权布政使,他受李鸿章影响,喜谈洋务,有一定的新式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于清军的腐败落后,他在广西任上就上书抨击。

  其时,甲午战时编练新军之议,还有一位外国人汉纳根。汉纳根是德国前军官,曾为北洋水师效力,参加了黄海海战,表现英勇还负了伤。正当日军侵入、关外防务吃紧之际,汉纳根提此建议,光绪皇帝极为关注,急召他进京咨询。汉纳根向清廷提出了几条建议,如整顿海军,添置新船等;对于对日作战,他还提出持久战的设想,认为大战无胜,应以小战牵缀日军,随战随退,随退随即增兵;还有,就是赶练新军。汉纳根认为清军平内患有余,御外侮不足,而日本早已明晓旧式军队不可依恃,自明治维新起即专仿西法整治军队,清廷应在冬天封冻期内赶紧新练战兵十万人,并用洋员为军帅,各营统将亦用洋员为之教习。如此练就一支劲旅,可抗外敌。

  甲午战争的进程已到了危急关头,清廷采取措施以应对颓势,不久,就推出了一项救急之举。十月五日,清廷设立督办军务处,命恭亲王奕訢为督办军务大臣,庆亲王奕劻为帮办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步军统领荣禄、户部侍郎长麟为会办大臣,开办练兵事宜。

  不久,光绪皇帝下了旨意,认为汉纳根的建议实为救时之策,着照所请,立予施行,“一切章程,责成臬司胡燏棻,会同该员,悉心筹画,禀明督办王大臣,立予施行,不令掣肘。至一切教练之法,悉听该员约束等因。”光绪还准胡燏棻专折奏事,命他会同汉纳根赶速教练新军。

  然而,荣禄、李鸿藻、盛宣怀等大臣却反对汉纳根练兵。李鸿藻对汉纳根练兵不以为然,认为此举后患无穷,而推荐胡燏棻练兵。盛宣怀亦认为汉纳根所开洋员薪水、外洋军火运费及军饷等费远超合理之范围。

  其时,胡燏棻在山海关,十月二十二日,他驰回天津,接到督办军务处要求他会同练兵的密札。胡燏棻经与李鸿章、汉纳根往返磋商,反复思虑后上了奏疏。胡燏棻认为汉纳根似乎是要多购船械,从中牟利;其练兵募将之说,虽属良策,但筹款数千万两之数,朝廷饷力艰难;而且“操纵不能由我,他时后患更多”,又援引唐朝安史之乱、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洋枪队之事,担心洋员过多,事权过重,积久难以约束,后患将十倍于倭,练兵虽解眼前之急,亦当为日后长计。胡燏棻剖析入理,在奏折中他也申明了自己的练兵主张。

  其实,胡燏棻并没有带兵经验,缺乏足够的军事知识,据说他有一个得力帮手,他请了王植修作为助手。王植修是浙江定海人,曾任翰林院编修、直隶候补道,李鸿章命他办理过北洋水师学堂。王植修对新政和练兵都比较精通,助胡燏棻完成了练兵计划、代拟条陈。胡燏棻将条陈上报督办军务处。

  荣禄虽然赞成西法练兵,但也主张编练、统率之权必须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反对汉纳根练兵,支持李鸿藻的建议。

  而后,清廷认可了胡燏棻的建议,放弃了汉纳根的练兵方案。十二月二十七日,清廷命胡燏棻编练新军。

  新军始于定武军

  胡燏棻明干有为,结实可靠,又夙以谈洋务著称,为李鸿章所赏识。

  天津遭受水灾时,一片汪洋,数万灾民流离失所。胡燏棻立即组织扩建北仓、西沽粥厂,赈济灾民,又迅速向朝廷奏报灾情,请求援助,“鸿章用其言,募集银三百数十万”,及时安置灾民。胡燏棻还率人堵塞南北运河堤坝缺口八十多处,有效控制了灾情,让老百姓在洪灾之年还能够继续种麦子。

  这一年秋,胡燏棻进京觐见光绪皇帝,适逢甲午战争爆发,他奉命督办前敌粮台。

  正是国家危难之际,可是有的军队却擅自西行,逃离战火。胡燏棻深知那些招募的军队不可凭靠,于是上书光绪皇帝,请求遣散。此时,果然有蒋希夷部队预谋哗变。胡燏棻得到消息后,怀揣上谕,单枪匹马赶到军中,解散了募兵,平息了事端。

  其时,清廷陆续着手改革军制,选派青年出国学习军事,设立军事学校,全国多地也展开了新军编练工作,如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在编练自强军。胡燏棻奉命练军后,即派员在天津招募精壮青年,又遴派干员奔赴山东、河南各地招募。三个月后,胡燏棻将招募的兵勇编成三营,屯集天津马厂,开始练兵。

  胡燏棻练兵开局良好,这支新军号称“定武军”。

  其间,袁世凯从朝鲜回国,常和盛宣怀、胡燏棻等谈论练兵。胡燏棻即请袁世凯一起练。但是,袁世凯要抓的是新军军权,训练自己的军队,所开条件苛刻,两人未能谈拢。

  胡燏棻此番练兵,一切操练章程,均按西法办理,力求在组织、训练、技术、装备等方面改变旧式军队的落后状况,他还聘请了德国军官为教习,根据德国陆军操典进行训练。又着力延揽各军事学堂的毕业生,十分重视对优秀人才的提拔使用。

  甲午一战的结果,参战的湘军、淮军和各省防军、练军大部溃散,北洋海军也全军覆灭,李鸿章东渡议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惨败如此,举国震惊,外患迭至,各国欺凌,空前的民族危机刺激着社会各阶层。于是,在自强的口号下,朝野上下谋求变法图强,徐桐、张百熙、康有为等人纷纷提出了战后改革主张。

  在练兵的同时,胡燏棻也在昼夜思谋,寻求治国方略,向光绪皇帝上变法自强疏,提出了强国十策:如开铁路以利传输、开民厂以造机器、开矿产以资利用、整海军以图恢复等等。

  其中第八策为“创练陆兵以资控驭”,他分析了战败的原因,指出了四项积习:

  “统兵大将,骄奢淫逸,濡染已深,军需日增,勇额日缺。上浮开,下克扣,百弊丛生。兵之口粮,尚未能养赡一身,谁肯效命疆场,以致万众离心,遇战纷纷溃败,此病一也。”

  “先事一无培植,一闻招募,各营员皆以钻谋为能事,不以韬钤为实政,是兵官先不知战,安望教兵以战,此又一病也。”

  “中国本地无著名之厂,件件购自外洋。承平之日,部臣以款绌为难,先事未能预备。及变起仓促,疆臣各办乃事,但以购得军火为责,未能详求,以致同属一军,而此营与彼营之器不同,前膛后膛,但期备数,德制粤制,并作一家,所由一旦临阵,号令不能画一,施放不能取准,此又一病也。”

  “一切攻守之法,又沿旧习,湘楚各军,尚有以大旗,刀矛为战具者,并有持新器而茫然不知用法者,犹得师心自用,以为昔年曾经战阵,即无不能御之敌,承讹袭谬,沿而不改,此又一病也。”

  胡燏棻又提出了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的四法,即训官之法、练兵之法、放饷之法、简器之法,以及北洋、南洋以及各省新军兵员的规模。

  他的这份万言书成为晚清军制改革一份重要文献。

  国事艰难之际,光绪皇帝一心图谋励精图治,他看到大臣们的奏疏,甚是欣慰,详加批览。在众多奏折中,胡燏棻的奏折颇有分量,光绪皇帝将他置为第一,列在康有为所上奏折之前。光绪发布了上谕,将九份奏折四百里传各直省将军督抚,要求他们各就本省情形,悉心妥筹,酌度办法,并限期一月复奏,不得空言塞责。

  两江总督刘坤一回复光绪皇帝,认为胡燏棻等人整顿中国旧法,以起贫弱而致富强,“急宜见诸施行者,以铁路、矿务最紧要”,南、北洋以及各省练军,所练西法都是皮毛,而“胡燏棻所奏训官、选士、放饷、简器四条,尚属中肯”。不少中央大臣和地方疆吏也发表了类似意见。

  于是,对于胡燏棻等人的建议,朝廷次第皆采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陆续将建言变为实际的政策,如“铁路为通商惠工要务,朝廷定议,必欲举行。”

  胡燏棻继续练兵,严加训练,很有成效。不久,督办军务处又准他所请可以扩军,但因马厂地方狭小,只有五营兵房,不利驻扎,光绪二十一年(1895)九月,胡燏棻移驻天津小站。

  在天津小站后,胡燏棻扩充了军队,定武军规模达到十个营,计有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马队二百五十人,工程队五百人,共四千七百五十人。

  胡燏棻的新军训练有方,面貌一新,这支定武军规模小而兵种齐全,费用比汉纳根方案大为节省。胡燏棻练兵也获得了好评,刘坤一阅看各地新军编练,在看了定武军的操练后,评价“所练定武军,已臻纯熟”。清廷也赞扬胡燏棻练兵“颇见成效”。

  近代陆军训练自此开始,中国从封建军制转向了近代军制。

  袁世凯捡了便宜

  光绪八年(1882)七月,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吴长庆率军平叛,袁世凯亦随军前往。其间,袁世凯勇于任事,治军有效,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他还替朝鲜编练新军,获得了朝鲜君臣的赞赏,于是知兵善武的名声不胫而走。

  袁世凯回国后,多方收集各国军队建设的思想和理论,加以吸收完善,形成了他的练兵规划。他将练兵规划呈给荣禄。荣禄认为袁世凯是胡燏棻之外,又一位能够重整陆军的人才。荣禄又将袁世凯引见给恭亲王、庆亲王。两个亲王也认为袁世凯的规划要比胡燏棻的更高一筹。还说,胡燏棻是浙江萧山人,官话不及袁世凯流利。

  于是,督办军务处开始考虑由袁世凯练兵。

  由于诸位亲王、大臣的举荐,光绪皇帝召见了袁世凯,对于练兵、变法诸事,袁世凯奏对得体。之后,袁世凯又以一封万言条陈呈送光绪,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纲领,涉及政治、军事及外交等方面内容,尤其重视练兵,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光绪也予以赞许,派他督办军务处差委。

  袁世凯逐渐得到了各方大员的认可。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初,督办军务处讨论了三条意见,派胡燏棻督造铁路,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荫昌挑选八旗兵入武备学堂,等等。其后,分别召胡燏棻、袁世凯谈话。

  胡燏棻转而督办铁路,小站新军便无统帅。

  督办军务处奏请派员督练天津新建陆军,指出自强之道首重练兵,欲有强兵必更革旧制。汉纳根练兵之事中止后,胡燏棻所练定武军十营成效显著,虽未尽西国之长,实足为前路之导。今胡燏棻已被任命督造铁路,定武一军接统乏人。浙江温处道袁世凯朴实勇敢,晓畅戒机,请旨饬派他以定武军十营为本,督练新军。

  其时,光绪皇帝一度犹豫,“据督办军务大臣奏,天津新建陆军请派员督练一折,中国试练洋队,大抵参用西法,此次所练系专仿德国章程,需款浩繁,若无实际,将成虚掷。”他担心军费庞大,效果不佳,但是督办军务处如此极力推荐,他犹豫之后予以批准,“温处道袁世凯既经王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创办,一切饷章,著照支发,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匪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倘仍蹈勇营习气,惟该道是问,檩之慎之。”光绪急欲报仇雪耻,强军希望在此一举,他语气相当强硬,提出了严厉的要求,责成严加训练,不得重蹈勇营习气。

  光绪皇帝旨意下达,胡燏棻再赴小站,最后一次典验全军人数、盘点军用物资、核对军饷军需,将定武军移交给袁世凯,就此结束了编练新军的使命。

  袁世凯则如愿以偿,接管了定武军,后又扩编改建,易名为新建陆军。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大幕由此开启,他的权势与日俱增,成为北洋军阀的首脑人物,左右大清朝局。

  后来,小站还走出诸多民国总统、总理、各省督军以及大批的军政要员。

  胡燏棻结束练兵之后即督办铁路,后又任顺天府尹、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刑部、礼部侍郎等职。

  胡燏棻练兵,虽然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是开创了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先河,成为袁世凯练兵的基础。他的军事改革思想和创办的新军,对中国军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广告
萧山人胡燏棻: 清末新军的创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