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荡气回肠的兵团精神 ——读阿舍《阿娜河畔》

  文/孙功俊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是维吾尔族作家阿舍献给父辈的一本书,以阿娜河畔的茂盛农场为视角,呈现了在新疆茂盛农场的建设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画卷,多方位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展现几代人在新疆建设事业中奉献、奋斗的动人篇章。

  小说从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生活经历开始,明家人生活的茂盛农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他们犹如屹立大漠的千岁胡杨,以血肉之躯扎根在荒凉大地。建设者队伍中,有戎马一生、南北征战的军队战士,有培育农业、勘探水文的技术干事,有支援建设、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个性分明,凭一腔热血和憧憬来到杳无人迹的边疆。面对戈壁滩的茫茫天地,农场不仅是所有人安身立命的寄托,更让人与人彼此间形成了亲如手足、血脉相通的心灵联系。自此,一方农场的前途、数万人的命运与家国天下的发展,缔结了无比紧密的联结。

  故事中自然少不了感情纠葛,石永青、成信秀、许寅然三人的情感线索可谓一波三折,而明中启、石昭美、楼文君之间的情感冲突则更是委婉曲折。成信秀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阿舍对她非常重视,无论是形象描写还是情感勾勒,倾注了极大的同情。“成信秀皮肤光滑,眉眼匀称,模样标致耐看,第一眼看是端庄,第二眼看是凛然不容侵犯,第三眼看过去就是温润和善,眉毛、双眸、鼻梁、嘴唇、脸形,恰如其分地聚在一张面容上,又极其恰如其分地彰显着各自,让人只觉得——这样的脸不是最美的,却是最好的。”

  《阿娜河畔》具有沉郁厚重的精神底色,作家以女性细腻和深挚的情感,书写普通人的情感历程与心灵世界。作品中人物常常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而错位和复杂的爱情纠葛则令他们心灵饱受折磨。在自由之爱与道德伦理的悖论中,每个人都遭受灵魂的拷问。他们无奈、委屈,却又无解,唯有缄默和承受。小说所表现的全部为特定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故事。而恰恰是这些最普通最本真、又最自然的记录,形成了小说独具特色的描述。

  在阿舍的描写中,看到了许多奉献自己一生的可敬之人,但命运似乎没有为他们亮起绿灯,而是给予了一个个不同的磨难。阿娜河就像一个旁观者,看着人事变迁、星河流转,默默提供着自己的一切。“阿娜河”是塔里木河的古称,“阿娜”在维吾尔语中是“母亲”的意思。从书名可看出阿舍对故乡的河流、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怀有浓厚的情感。阿舍的写作并不局限于个人生命的摹本,它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纪念,发掘的是一个个鲜活丰饶的生命原貌,铭刻的是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心灵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阿舍笔下,地方小传统和日常生活的温情守护,并不意味着作品精神视域的狭小。随着时代的移步换景,农场及其居民的命运都面临新的变化。《阿娜河畔》对农场的展现,始于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的细致描写:“茂盛渠将茂盛农场一分为二。左岸人多,住得也集中,场部、托儿所、卫生队、学校、商店、机械修配厂、加工连、种子库……”阿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无技巧”叙事的范本,这种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的描写,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它们既是作品的有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叙事的节奏,使得整个叙事波澜不惊、淡然铺开。

  阿舍文笔质朴无华,真实再现了兵团几代人的人生历程。兵一代修路筑田,兵二代种树种庄稼,让戈壁一步一步惊开新世界。作为农场兵团二代,明中启的成长之路,经历了非常多的艰难困苦。“从十八岁成为茂盛农场子弟学校的老师,他就在期待有一天成为一位真正的老师,成为心目中尤汪洋那样的老师,尽己所能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养成能感受、会思考、爱真理的品性。”这段对明中启心理活动的表达,是他坚守兵团基层教育战线一生的职业追求。

  《阿娜河畔》既是一部致敬父辈、回望故乡的抒怀之作,又是一部注目当下、充满正能量的佳作。在本书中,几代兵团人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在边疆大地上构筑起“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小说结尾,茂盛农场被撤销合并,但人虽散,曲未终,它依旧坚实地屹立在西部大地上,并一如既往地庇护和拥抱阿娜河畔的芸芸众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教育
   第Z01版:宁围月刊
   第Z02版:重点工作
   第Z03版:民生服务
   第Z04版:村社专栏
走进全民阅读的温情家园
平凡里透着光芒 ——读肖复兴《我的有趣在无聊的日子里》
荡气回肠的兵团精神 ——读阿舍《阿娜河畔》
重逢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