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亚琼
“00”后小伙孔栋炜,患有先天性腿部残疾,无法正常行走。“命运给他关上了一扇门,又开启了一扇窗”。生活中坚强、乐观是他的标签,他还解锁了游泳、手摇自行车等运动技能,并不断突破自我,如今他在上述两项运动上均有所建树。
运动让他找到人生方向
一出生,命运便和孔栋炜开了一个玩笑。因为先天性腿部残疾,他的童年笼罩在阴影中。“直到一次,我无意间听到父母准备‘养我一辈子’的打算,瞬间清醒了过来。”孔栋炜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家里的“累赘”。之后,他在电视上看到有残疾人进行体育竞技,本就热爱运动的他看到了希望。
“这时,恰巧一位亲戚向我推荐游泳运动。游泳能锻炼身体,且竞技游泳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2011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区残联的帮助下,孔栋炜开始练习游泳。
在水里,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孔栋炜不知吃了多少苦。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杭州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男子S6级100米自由泳第一名、浙江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男子S5级50米仰泳第一名……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孔栋炜接连在泳池中创造佳绩,不断游向更广阔的天地。在2015年举办的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孔栋炜勇夺男子S5级50米仰泳金牌、男子S5级200米自由泳铜牌。
夺奖的喜悦过后,孔栋炜综合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游泳项目调整为手摇自行车项目。“相比游泳项目,自行车项目虽小众但运动员职业生涯更长久。新项目新挑战,自打接触手摇自行车项目后,我真切感受到了赛道的速度与激情。” 孔栋炜说。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与健全人自行车比赛有所不同,不同残疾类别的运动员采用特殊调整后的两轮自行车、双人自行车和手摇自行车等不同的车型进行比赛。“我所使用的手摇自行车主要靠手来驱动,要有很好的核心力量和上肢力量去控制这个车。”最近,孔栋炜正在青岛集训,积极备战2025年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
每天早晨6点,他与队友都会在规定地点集合,完成100公里公路自行车骑行任务。每小时50公里,这是孔栋炜骑出的最高时速。与场地自行车不同,手摇自行车是在室外的公路上进行比拼,这样的追风体验,加上户外风情,让孔栋炜对手摇自行车越来越热爱。
算下来,自2016年接触手摇自行车项目至今,孔栋炜练习这一项目已有8年时间。每天户外训练4小时,换来了黝黑的皮肤和格外结实的臂膀。但正是这份坚持和努力,换来了不错的成绩: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H2级男子10公里个人计时赛金牌,与队友合作夺得团体接力赛银牌;全国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H3级男子15公里个人计时赛及45公里公路大组赛自行车比赛两枚金牌,在H1-5级混合团体接力赛中与队友合作夺得铜牌,他还被省政府授予个人二等功。
结满老茧的双手,倾诉着荣誉背后的艰辛和不易。“特别是在进行爬坡训练时,手臂需要用的力比平路更多,手上如果磨破的话会特别疼,只能贴创可贴或者用纱布缠一下继续训练。” 孔栋炜说,“多年参与自行车运动,最初是因为热爱,渐渐地已经融入生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未来,孔栋炜始终坚信:梦想不因身体的状况而失色,拼搏不因身体的残障而落没,努力不因身体的不足而退却。与命运抗争,和苦难交锋,最终胜利肯定会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