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洪斐
今年是浙江对口支援那曲30周年。那曲,这个人们口中的“世界屋脊之屋脊”上演着无数“传奇”。萧山援藏项目“抬头挺胸,重塑脊梁”就是其中之一。
登“峰”造“脊”,重塑人生。从2020年开始,累计有80余名西藏患者来萧就医,治疗后他们中身高最高的提升了26cm,重获“抬头挺胸”的自信。
如今,第十批来自那曲的7名患者也来到了萧山区中医院。这份跨越3700多公里的医疗援助,将为他们开启“新生”。截至目前,所有患者均已进行手术治疗,期待他们挺直脊梁,回归雪山的那一刻。
寻梦:爱唱歌的西藏男孩有望卸下“包袱”
6月22日下午4点,第十批来自西藏那曲的7名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顺利抵达萧山区中医院。病房里,他们纷纷拿出从老家带来的牛肉和医护人员一起分享。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那份淳朴和热情让人很暖心。
其中一位患者名字叫索朗多吉,一个爱唱歌的男孩。18岁的他,身高只有1.4米,脊柱侧弯不仅折磨着他的身体,也让他越来越自卑。
索朗多吉8岁时,父母就发现他的背部异常突起,和正常人不一样。然而由于经济和医疗条件限制,索朗多吉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背部突起越发严重,脊柱也发生了侧弯,这也让他的内脏受到压迫。平日里,他不能剧烈运动,别的同学跑步时,他只能站在一旁为他们加油。内心里,他很是渴望在球场上跟同学们来一场球赛。
采访中,他给记者看了家乡的照片。他喜欢在草原上唱歌,牦牛、蓝天白云都是他的听众。
对索朗多吉而言,能够来到萧山就医是莫大的幸运。来到医院的那一刻,病区医护人员为索朗多吉准备了美丽的鲜花、特制的苹果型中药香囊,祝福他平安健康。让他更加惊喜的是,在他18岁生日当天,医院还精心准备了一场18岁成人礼,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医院脊柱矫形科主任李伟还为他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手术治疗方案。
李伟说:“患者脊柱侧凸畸形,且脊柱畸形侧凸80度、后凸56度。我们经过MDT(多学科会诊)讨论后,为他制定了‘一期头盆环固定术’及‘二期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治疗方案。”
7月3日,索朗多吉接受了第一期手术,手术非常顺利。如今,带着头盆环的索朗多吉越来越适应术后生活。每天要进行头盆环牵引,还要带着头盆环支架在病区走廊进行功能锻炼,配合医生的治疗,为二期手术做好准备。这一路,虽然很辛苦,但是挺直脊梁的未来正朝着他一步一步走来。
接力:萧山医生重塑患者“膝”望
第十批来萧就医的7名患者中,有5人还患有其它残疾。除了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外,有的患者还出现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脱位 、马蹄足合并脊柱侧弯等问题。
49岁的次仁措姆就是其中之一。这回医生要给她进行膝关节置换术,这是她未来生活步入正轨的保障。
和很多那曲百姓一样,次仁措姆一家以放牧为生,她的家里养了20多头牦牛。次仁措姆每天的任务,就是把牛带出去吃草,每次都要步行4-5公里,有时一天还要来回两趟。时间一长,她的膝关节出现了磨损的情况,疼痛感也越来越强,就连日常走路都会受影响。
“膝盖疼已经四五年了,有时候痛到只能靠吃止痛药来缓解,晚上睡不好。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医疗条件也有限,痛了也只能熬着……”次仁措姆的老公说,“娃还在上学,我要负责孩子接送吃饭,因为离家远,一周也只能回来一次,家里的活都是她在料理,虽然心疼,但是没办法。”
如果任由病情发展,次仁措姆最终很有可能瘫痪在床。这次能够来萧进行手术,对她来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6月27日,次仁措姆进行了右侧膝关节置换手术,并通过中医适宜技术辅助治疗。对于膝关节严重损伤的患者来说,膝关节置换能有效减轻关节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现在可以离开拐杖连续行走500多步,一天走个2000来步不成问题,关键是不怎么痛了。”次仁措姆说。这次手术累计花费三万余元,医保结算后剩余一万多元费用全部由公益基金支出。8月13日,次仁措姆以全新姿态返回雪域高原。
跟次仁措姆一个病房的还有18岁的藏族女孩扎卓,她出生时就患上了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脱位,从学习走路开始,扎卓便只能跛行,走久了髋部疼痛,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病情越来越严重。
医院关节外科主任曹国平说:“这个女孩左下肢短缩达到了10cm,如果不手术治疗,会影响腰椎,随着年龄增长还会出现腰疼(髋腰综合征),甚至会走不了路。”
7月6日是扎卓18周岁生日,为此医护人员特意给她送上了一条美丽的粉色连衣裙,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她穿上裙子在草原上翩翩起舞的样子。7月9日,扎卓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有望告别跛行人生。在此期间,医护人员的暖心关怀让远道而来的扎卓倍感亲切。护士们用中西医适宜技术为她减轻术后疼痛,护士长更是一天好几次走进病房,关心扎卓的饮食起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重生:“扎西,恭喜你,长高了22厘米!”
平均增高17.7cm,最多增高22cm!没错,这个数字就是第二批西藏患者来萧手术后身体最直观的变化——长高了。
尼玛扎西是第二批手术患者中效果最为明显的一个,三次手术后,他的身高从135cm长到了157cm,足足长高了22厘米。
2021年5月24日,第二批来萧治疗的8名脊柱畸形患者入住萧山区中医院。尼玛扎西来的时候19岁,是一名初二学生。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也被患者们推选为领队,主要负责与医务人员沟通。
据李伟介绍,第二批患者的“难度系数”可以说是跳跃级的。他们全部是先天性脊柱侧弯患者,平均年龄22岁,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畸形角度可以说都达到了“珠穆朗玛峰”级,平均侧弯角度冠状位达155度,矢状位达130度。
尼玛扎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脊柱畸形,内脏长期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他的肺功能特别差,在平地行走100米就会感到气急和气喘,这给整个治疗过程增加了相当难度,对治疗团队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饱受疾病折磨的尼玛扎西迫切地想通过手术来改变自己的现状。尽管整个治疗的过程非常艰辛,特别是在第一期头盆环牵引术后,他每天都要背着一套铁架子,非常不方便,每天的牵引和拉伸,都非常痛苦,但是“我要长高”“我要挺直脊梁”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坚强地走过每一天。
在挺起脊梁的同时,尼玛扎西的内脏压迫症状也得到了改善,心肺和胃肠道功能都随之改善,同时也给他带去了抬头挺胸的自信。
时隔3年,如今的尼玛扎西怎么样了?生活过得好吗?这也是很多医护人员所关心的。
近日,医院脊柱矫形科护士长周国飞通过手机联系了尼玛扎西。视频那头的尼玛扎西没有忘记帮他圆梦的医护人员,他说:“回家后又重新读了初一,刚刚中考成绩出来了,690多分,可以进重点高中。”没有了背上的负担,尼玛扎西长成了帅小伙,多了一份阳光和自信。
说到变化,不仅仅是尼玛扎西一人带来了惊喜。跟尼玛扎西同一批的患者次珠,已经成为白若藏医医院的一名医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医疗技术给更多患者带去帮助。大学生格桑次成手术后长高19厘米,脊柱侧凸角度也从原来的165度矫正到45度,后凸角度由原来的140度矫正到36度,目前就读于西藏大学。“蝶变”后,很多患者重拾了“抬头挺胸”的自信。
暖心:从第一批到第十批,那曲所托,萧山不负
第一批,10名患者,最高增加了16厘米。
第二批,8名患者,最高增加了22厘米。
第三批,6名患者,最高增加了20厘米。
……
第十批,7名患者,圆梦行动持续进行中。
揭榜挂帅,医疗援藏。
对此,李伟表示,脊柱畸形矫形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国内能熟练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屈指可数。先天性发育不良、营养状况不佳、椎体发育畸形、脊柱僵硬……在治疗过程中,一系列难题摆在他们面前。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手术中患者稍微多出些血,就容易引起休克。
脊柱侧弯疾病手术较为复杂,而重度脊柱侧弯手术则是骨科领域难度最高的手术,手术时间长,患者面临瘫痪和死亡的风险巨大。一把手术刀,在人的脊梁上“做文章”,性命交关。
一次手术,一个难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早在2020年,区中医院就带着“抬头挺胸,重塑脊梁”公益医疗援藏项目进驻了那曲。其间,医院还派出多位专家远赴西藏多地,为当地骨病患者开展免费筛查与诊治。为了不影响筛查进度,他们甚至吸着氧气开展检查。
脊柱畸形的情况,在我们身边一般出现较少。但是在中西部地区,脊柱畸形发病率较高。
曾作为医院援藏的骨干医生王青伟说:“高原地区重度脊柱侧凸的发病率远大于平原地区。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患者身体严重变形,压迫到内脏器官,甚至会危及生命。重度脊柱侧弯疾病多发生在贫困地区,由于这种病治疗费用高昂,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让很多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所以我们的公益援助对他们而言就是重生的希望。”
“康复一人、帮扶一家、温暖一片”。
这场跨越3700公里的圆梦行动备受关注。4年多时间,区中医院迎难而上,勇闯生命“禁区”,已顺利完成80余例脊柱矫形手术。“抬头挺胸”的故事,如同雪域高原上最动人的歌谣,传唱不息。
对此,区中医院院长王建岳说:“所有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抬头挺胸·重塑脊梁’圆梦行动已为这些患者资助医疗、饮食和交通费用250余万元。希望这项爱心公益行动能够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