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向“新”行 构筑发展新优势

  ■首席记者 周珂

  汽车智能底盘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量居全省前列、首批“助企陪跑员”上岗……观势而谋、顺势而为、聚势而起,作为省市工业大区,萧山秉持“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精神,把握“时”与“势”,统筹“破”与“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变局中开创新局,在竞跑中抢出身位。

  AI+新制造  展现向“新”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变化中寻找穿越周期的力量,萧山选择整合原有发展优势,激活“聚变效应”,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AI+新制造”,就是萧山找到的一条新型工业化的新路。萧山传统企业多,产业类型也多,有智慧转型的旺盛需求和丰富应用场景。

  机械手灵活伸缩翻转,将零件从托盘取出,精准送入数控设备加工;AGV小车来回穿梭于立体仓库和各条生产线,负责运送原材料和成品……偌大的生产车间里,最忙碌的不是工人,而是数字化系统控制下的生产设备。走进杭州速博雷尔传动机械有限公司,其在“腾笼换鸟”后将一部分老厂区改建成智能工厂,上线了国内首条RV蜗轮蜗杆减速机智能化生产线,发展质效大大提升,成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和样板。

  像速博雷尔一样,兆丰机电、杰牌传动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我区推动“萧山制造”向“萧山智造”迭代跃升的过程中,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托举起萧山工业的半壁江山。

  全力支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萧山制定了制造业“百千万”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出免费试、免费用的“轻量化应用+基础公共服务”模式,发放一批数字赋能券,以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牵引带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不仅要从旧中来,也要往更新的地方拓。在工业强区的金名片之下,萧山还朝着AI强区、算力强区攀登。比如,在增加AI算力供给方面,联合新华三集团打造图灵小镇AIGC智算中心、大数据算力中心,大幅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并每年设立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算力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

  此外,萧山还召开“AI+新制造”产业对接会,开展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制度认证工作和AI职业主题培训工作。从政策支撑到实践应用,从产业集聚到生态营造,萧山都走得踏实,促进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萧山方案”。

  助企陪跑  向“新”而兴

  杭州新川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其产品被评选为浙江省工业新产品并申请新材料“首批次”产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的召开和助企服务‘二十条’的发布,都是从企业最贴切的需求出发,为我们保驾护航。”该公司负责人对萧山的助企服务赞不绝口。

  一路走来,萧山与萧企一直是共生共荣、彼此成就的命运共同体。萧山企业以“四千”精神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商界传奇,也助力萧山从农业小县一跃成为经济强区。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萧山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进行“大兴企业、大优环境”的实践探索。

  其中,助企陪跑员机制便是助企服务“二十条”的生动体现:通过搭建“区经信局、区助企服务专班+助企陪跑员+助企帮帮团”三级联动机制,加快萧山区产业转型升级、梯队建设。 如今,首批50名来自镇街(平台)一线干部队伍的助企陪跑员以及助企帮帮团的6位团长已“上岗”,重点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订单情况、要素需求和升规意向,完成475家陪跑企业的首轮走访,和部分企业更是进行了多次上门对接。

  今年,萧山不仅持续迭代完善助企服务“二十条”,还将大力推行“首问责任制”,以第一个问的谁,谁就负责到底的态度,让企业永远都能找得到人。同时,高效运转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推行“办不成事”兜底服务和“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增值服务;持续优化法治环境,深入实施“综合查一次”,全面推进商事纠纷调解“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在萧山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可以展望,在制造方式创新和企业要素保障的全新探索下,萧山工业的发展,将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漫谈
两部门部署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
经济向“新”行 构筑发展新优势
“做大分子、做优分母” 加快推动“多田套合”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真心用真情下真功 跑出助企加速度
全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萧山3处上榜
促进全民绿色行动 我区多部门联合开展环保科普活动
农业创新 渔光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