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王瑜
从今年春季开始,萧山的社区夜校遍地开花。
夜校里的课程丰富多彩,运动类的有瑜伽、舞蹈、太极、柔力球、有氧操等,乐器类的有钢琴、葫芦丝、非洲鼓等,另外还有合唱、英语、书法、朗诵、插花等课程,均受到了居民们的热烈追捧。因报名人数太多,有些课程甚至开出了平行班。
7月24日晚上,北干街道湖滨花园社区夜校却开出了小众的文学班。与当下大家热衷的课程相比,文学课属于“阳春白雪”,看似与居民生活相去甚远。那么,湖滨花园社区为什么能开出文学课?居民反响如何?这又给了大众怎样的启示?
缘起:文化因子扎根社区土壤
社区夜校要开文学课,主讲人和听众缺一不可。在湖滨花园社区,经过多年栽培,文化因子已深深扎根,一大批爱好文学的居民被发掘。
作为一个品质住宅区,湖滨花园内有不少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审美趣味,注重自我提升和精神追求的知识女性。为充分满足这部分知识女性的需求,真正形成社区女性文化影响力,2018年,社区推出了女性文化空间打造项目——幽兰书房。
幽兰书房以文会友,以书传香,邀请区内一些有知名度的媒体人、作家、公益先锋等,每月两次组织“幽兰诗韵”“幽兰故事”“幽兰读书”“幽兰有声”等多个主题的文化沙龙,为社区知识女性送去精神文化盛宴。
通过幽兰书房项目,一群志同道合的居民走到了一起,在社区里掀起了谈文论道的良好风尚,并发起成立了以湖滨知识女性为主要成员的“幽兰讲师团”,其中就包括了小北老师。时至今日,几位讲师团成员还活跃在文化圈内。
之后几年,湖滨花园社区也陆陆续续搞过几场文化沙龙,总会吸引一批爱好文学的居民前来参加。疫情期间,社区还组织开展了线上文化沙龙,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文化因子,今年社区在推出“下楼夜学”项目时,想到了开设文学课。“不担心没有人来,肯定会有听众的。”负责该项目的社工小王显得信心十足。
身为“无极学社”创始人和区科协讲师团成员,小北老师热爱阅读、写作,曾多次为居民朋友做过讲座。由此,小北老师成为主讲老师的不二人选。
当社区把开设文学课的想法跟小北老师沟通后,小北老师一口答应了下来。讲什么好呢?她想到了唐宋八大家,以他们的生平故事和主要作品为主讲内容,正好可以开一个系列讲座。
“以前我也做过一些讲座,但都是零散的。接到社区的任务后,我开始重新翻阅资料,把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结合诗人的生平和作品,按时间走向,对唐宋八大家作一个系统的回顾,这个过程对自己来说也是收益多多。”小北老师表示。
由此,开文学课的方案被正式敲定下来。开课信息在“浙里文化圈”小程序发布后,名额很快被报满,除了本社区的居民,还有周边社区乃至区外的文学爱好者前来报名。
现场: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约会
7月24日晚,湖滨花园社区二楼多功能教室里,20多位学员专注聆听小北老师带来的第一堂文学课。
文学课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人类文星闪耀时——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为什么要跟大家讲唐宋八大家,小北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高峰期,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人所熟知,他们先后掀起了古文的革新浪潮,家国情怀和人文思想更是历代相传。希望大家不仅要学习、欣赏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更要学习他们的思想、人格和道德、境界,这也是我以此为课题的初衷。”
以时间为序,第一课的主人公便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韩愈。
小北老师从韩愈的生平入手,着重讲述对他有着重大影响的两次被贬事件。在贬谪潮州途中,韩愈写下了著名的七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感情真切,对比鲜明。小北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实,拉近了听众与诗人的距离,仿佛韩愈就是身边的一位朋友,有血有肉,可触可探。一个多小时的课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和老师互动。
8月7日晚,第三堂文学课如期而至,记者专程赶到社区聆听。此次讲的是欧阳修,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作为文学大家,他开创了新一代文风,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对当时的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小北老师结合欧阳修的人生经历,着重讲述了他从“醉翁”到“六一居士”的转变,带领大家赏析了他的代表作《醉翁亭记》《卖油翁》《六一居士自传》。
“文章发自内心,当我们读着欧阳修写于一千多年前的文章,这是一个怎样至性至纯的人啊?从‘醉翁’到‘六一居士’的转变,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对自我的解剖认定一直没有停止过。”小北老师的话里,透露出对欧阳修的极大欣赏。
“我们初中里都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卖油翁》,也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把他的经历和作品结合起来欣赏还是第一次,收获多多。”一位学员说。课后,学员们纷纷跟小北老师交流心得。
除唐宋八大家的八次讲座外,应大家的要求,最后两节文学课,小北老师还会讲讲李清照和李煜的生平故事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学员:安静地接受文学的熏陶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刷微信、刷抖音、刷剧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日常。又有多少人愿意拿出一个多小时,来安静地听一堂文学课?
在湖滨花园社区的文学课上,记者见到了这个小众的群体。他们中,有文化单位的退休人士,有从小就怀有文学梦的中年人,还有喜爱文学的小朋友。
8月7日晚上6点半,离开讲还有半个小时,44岁的吕女士早早赶到了教室。吕女士不是湖滨花园社区的居民,为了听这节文学课,她一下班就在单位食堂匆匆吃了口饭,然后开半个小时的车赶到湖滨花园。
“怎么说呢?小时候喜欢看文学书籍,自己也喜欢舞文弄墨,曾经还梦想过当一名作家。后来工作了,慢慢就把文学梦丢掉了。虽说如此,现在也会跟着孩子读一些文学类的书,像人物传记、经典名著等。”吕女士说,她在“浙里文化圈”小程序上看到湖滨花园开设文学课的信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就像是触动了我心底的一个梦,这种文学课平时不太听得到,除非在大学校园里,我想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坚持来听。”
于师傅以前在文化单位上班,算得上是文化圈内的人。他平时看书不少,也经常参加一些文化沙龙,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这次来听文学课,一是以前听过小北老师的讲座,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二是出于对唐宋八大家的喜爱;三是退休了,抽得出时间。
在第一堂课上,于师傅欣喜地遇到了老同学陈师傅,一位同样有着文学情怀的人。陈师傅是下班后特地从单位里赶来听课的。课上,两位老同学听得很认真,跟随着小北老师的思路,沉醉其中。
听完课,于师傅还会和小北老师交流一下,并对她带来这么精彩的文学课表示感谢。
当天来听课的学员中,有三个小朋友,都是妈妈带着来的。潘女士的儿子小吴下半年上六年级,平时比较喜欢阅读,对文学名著尤为喜爱。
小吴对唐宋八大家有所了解,也背过一些他们的诗,小北老师的文学课,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原来诗人写这首诗时,都有一个特定的背景和原因,作品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听小北老师的课,就像在听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太精彩了,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毫不费力地就把他们的作品记住了。”说到这里,小吴的眼睛亮闪闪的。
小吴的妈妈告诉记者:“带孩子来听课,就是想让他接受文学的熏陶。说真话,我自己听听也是很有收获。”
记者手记
今年年初,湖滨花园社区提出了“下楼计划”,通过开展“下楼夜学”项目、“下楼说说”圆桌协商机制提升项目、“下楼游学”青少年研学项目,全面服务社区居民。
“下楼夜学”学什么?湖滨花园社区没有选择当下流行的健身、乐器、美学等课程,而是选择了小众的文学课。毕竟不是校园,居民也不是学生,要在社区开文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谁来讲,讲什么,有没有人捧场,这都需要仔细考量过。
好在湖滨花园有这个底气,当年通过幽兰书房项目,集结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
记者去听了一次课,正好是讲欧阳修的,氛围非常好。大家跟着小北老师的思路,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北宋,见证欧阳修精彩的一生及他创作的历程。那个晚上,感觉自己又做回了学生,暂时抛开了工作、家务等杂事,沉醉在文学的世界中,仿佛天地都安静了,只剩下自己在跟欧阳修对话。
从欧阳修的作品,感知到欧阳修的人格。这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竭尽所能要抵达“真实”。它不是单纯去引发人们的好奇心,而是更多地让人深入思考、去重新认识世界,也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安抚和慰藉,去抵挡现实的麻木、生活的平庸和精神的虚无。
正如社区所希望的,通过打造家门口的学习项目,能够进一步丰富居民的夜生活,不断拓展居民文化生活的可能性,涵养社区文化品牌。这也是当下社区文学课对大众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