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蒋超
“彭教官,有个好消息和您分享一下……”9月9日一早,区公安分局法制大队民警彭华山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
打来电话的是南阳派出所的民警。他听过彭华山的现场执法课,其中的关键内容帮了他的大忙——有一次在出警时,他按照讲课内容规范执法,事后虽然行为人提起了行政诉讼,但经过一审、二审及再审,法官都对该民警的执法行为表示认可,再审依旧维持原判……
这通电话,让彭华山的脸上浮现了欣慰的笑容。作为法制民警,“努力把公平正义落实到每一个案件中”是他的主责。而身为“警营教师”,他也在努力散发着自己的光——不仅成为浙江警察学院驻校教官、杭州市公安局中级教官,还被评为浙江省警务教学高层次人才。
“爱挑刺”是为了更严谨
一摞摞厚厚的研判报告、案件卷宗,记着各种待办事项的便签……坐在办公室里,案件“质检员”彭华山主要对行政案件进行全流程监督。
他有一套独到的工作方法:严守证据、卷宗两道关卡,从案件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开展审核监督,确保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
对于案件审核,彭华山是“执拗”的,从法律术语到标点符号,就连细微的语法表述区别,他都要弄得清楚、明白。
法制工作的核心职责是什么?“对每一起案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要求必须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这是彭华山给出的答案。
“这个案件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整改。”平日里,彭华山性格温和,与同事关系融洽,工作中,他却成了一丝不苟的“铁面人”。审核案件时,他总能发现问题与不足,同事说他“挑刺儿”“鸡蛋里挑骨头”。可是,每当经他审核的案件在执法考评中获得高分时,同事们又发自内心地佩服他、喜欢他。
“执法质量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 彭华山说。案件审核包含了案件定性、法律适用、证据来源、办案程序、措施使用、处理意见、办案主体、案件管辖、追诉时效等等,哪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
他举了一个关于盗窃和侵占的例子。“如果错误地把侵占判断为盗窃,那就是没有理解‘占有’和‘占用’的区别,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这种慎重,既来自于对法治信仰的尊重,也来自于对法律个体的尊重。
凭着对案件的“钻劲儿”,彭华山承担了不少疑难复杂案件审核工作,成了领导和同事眼中严谨、负责的人。
上一节课能走5000步
从执法一线成长起来的彭华山,深知规范执法的重要性。“提高民警执法水平和质量,苦口婆心是笨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彭华山说。
他有个习惯,就是在教室讲课时不停地走动。“我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虽然运用了实战案例等‘接地气’的课堂内容,但我担心他们听的时候分神,漏掉一些关键点,所以尽可能让大家集中精神的时间延长一点。”动辄上百人的课堂,彭华山来回最少要走5000步,多的时候甚至上万步。
在各种教学任务中,彭华山谦逊真诚、严谨专业、幽默直率的个人风格广受学员好评。结合自身研训及实战经历,他还对民警执法办案常用的、棘手的、易产生问题的执法活动进行指引,将“错题”汇总成册,便于大家加深印象,避免“踩雷”。
工匠精神是不断淬炼,不断雕琢的。在彭华山看来,每一位民警都是执法的主体,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点滴渗透,将“规范”二字刻在心中、融入血液,才能造就一支内心崇法、真正懂法、严格执法、模范守法的高素质公安队伍,让“法治”成为文明城市的亮丽名片、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
作为教官,彭华山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看到自己教授的内容,被学生在工作中用到,并发挥作用。今年,他新开设了《行政案件笔录制作》《常用法言法语》及《行政案件办理》等课程,已在基层单位和新警培训中开始授课。
“手中的笔,就是我们的刀,执笔为刃,也能守护万家灯火。”他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