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萧公宣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危害社会安全、侵扰民众生活的一大公害。尽管群众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但架不住诈骗的手段也在与时俱进,剧本越来越专业,对象越来越精准。今年以来,萧山的情况如何?受骗的“主力军”有哪些?诈骗手段是否有翻新?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兼职刷单类诈骗高发,年轻人“翻车”较多
区公安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我区发案最高的是刷单类诈骗,占比为19.65%;接下来分别是虚假服务诈骗、同城交友诈骗、机票改签诈骗等。
从受害群体的年龄上看,诈骗分子无论对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一视同仁”。不过相对而言,使用通信、网络更频繁的年轻受害者数量较多。以萧山区为例,受骗者的平均年龄为33岁。
民警分析,年轻人的警惕性不强,容易轻信别人的话,对投资、婚恋、交友等方面均有更多需求,因而是遭遇金融诈骗、色情诈骗和交友诈骗的主要人群。
前段时间,城厢派出所接到预警,小伙高某(化姓)可能正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派出所立即启动紧急止付程序,线上线下联动,第一时间联系高某,告知其不要转账。然而,高某称自己只是在购物,并没有遭遇诈骗,随即便挂断电话,后续也不再接听。
经过多方寻找,警员终于在江寺公园附近找到了高某。原来,他在上网时看到一个“赚外快”的广告后,便加了群。一开始,他完成小任务后就收到了几元钱的返利。接着,群里又发布了“刷流量”“刷单”等任务,高某虽然有所怀疑,但抵不住高额返利诱惑,决定转账2万元进行“刷单”。“我已经做好了被骗的准备,但这2万块我必须转!如果是假的,就当买个教训……”见高某不为所动,警员只能将他带回派出所。经过长达5小时的沟通,高某终于醒悟,保住了账户内的2.4万余元。
据分析,26周岁以下的受害者是遭遇游戏诈骗、购物诈骗和中奖诈骗的主要人群,26岁至 35岁人群则是金融诈骗、色情诈骗和交友诈骗的主要对象。
另外,我区电信网络受害人群仍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特别是这个群体之中的服务行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在30%以上。还有一部分“高知”人群和自主创业人群,由于盲目自信,对工作生活中的反诈宣传缺乏关注,往往也容易“踩雷”。
男性易掉入“赚钱大坑”,女性易踏入“温柔陷阱”
为了更精准、高效地实施诈骗,犯罪分子会从各种途径获取被害人“画像”,根据不同性别和年龄以及职业特点,设置不同“剧本”,有针对性地行骗,令人防不胜防。
理财、交友、兼职是很多网民的高频需求,骗子精心布置的骗局往往暗藏其中。无论是“小年轻”还是“银发族”,诈骗者都能趁虚而入。
经统计,电诈受害者的男性占比为57.48%,主要案件类型为虚假色情服务诈骗、贷款诈骗、刷单诈骗等;女性占比为42.52%,主要案件类型包括刷单诈骗、交友诈骗、冒充客服诈骗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中老年人被养老、养生等名目掏空口袋;还有的在推荐“白马股”的微信群里接受“专家”指导,在各类国际平台上炒贵金属……他们被“高收益”吸引,越陷越深,最后发现平台“爆仓”,血汗钱打了水漂。
“有位大伯要转账200万元,很可能是遇到了骗子!我们劝不住,请你们帮帮忙……”今年4月,瓜沥派出所七彩警务室接到辖区一家银行的求助,随即赶往现场。
江大伯(化姓)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理财经理”,并去外地参加了一个“房地产旅游风景区投资理财培训会”。对方在介绍一款“买房养老投资”项目时表示,该楼盘位于知名风景区,日后必定会升值,如果没有兑现高收益,则会将本金予以返还。
江大伯听后蛮心动,准备转账200万元进行投资。银行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大伯转账的目的,通过查询,发现相关账户所属公司有多起信贷纠纷,系高风险账户,于是按照反诈机制要求,立即上报并联系警方。最终,江大伯在大家的劝说下,意识到自己差点被骗,心有余悸,在家属的陪同下回了家。
令人意外的是,通过警方对受害人的回访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受害者会再次受骗。“一方面还是出于贪小便宜的心理,还有就是不会触类旁通,骗子换个马甲又认不出来了。” 民警分析。比如,“剧本”迭出的交友诈骗,不仅有陪玩游戏,还有哄睡、聊天、虚拟恋人等额外项目。在获取异性好感后,对方会引受害人入套,然后推荐各类网站 App,以各种能挣大钱的理由实施诈骗。爱情加金钱的“迷幻药”,令受害者人财两空。
民警表示,现在的“作战思路”已经从“打击为主”变成了“以防为主”,只有不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发案量。
多管齐下,齐心打好“反诈之拳”
如何披荆斩棘、乘风破“诈”?坚持打、防、管、控、宣同步推进、多管齐下,是我区遏制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有力之举。
首先是构建全民反诈体系。区反诈联席办在全区构建“四级三层”反诈体系,“四级”即区反诈中心、镇街分中心(专班)、村社反诈联络点、单元反诈工作站,“三层”即公安核心主导层、部门镇街村社组织层、社会面反诈主力层,进一步明确了镇街、村社的宣防、预警劝阻任务和责任,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和完成时间表。
“电诈犯罪一定离不开‘两卡’——银行卡和手机卡”。民警介绍,银行卡用来承接受害人的款项和走账;手机卡则以拨打诈骗电话等方法“引流”。萧山警方持续加强研判分析,及时发布反诈提示,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对涉诈有害信息实时分析、精准预警、高效拦截。通过研发“两卡”开户小程序,在各银行网点、通信公司网点实行开户前查询确认,已有效阻止嫌疑开户行为1771户。
另一方面是做强反诈宣防队伍。今年刚成立的专职宣防队伍,分别由派出所专职宣防人员、社区民警、公关专职宣传员、反诈中心专职宣传员组成,每周一次下基层进行宣防。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13次专业培训,线下受训人员达4000余人,线上受训人员2万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还制定了《反诈工作手册》,将反诈工作各类要求及话术编入手册,预警劝阻的相关奖励办法得到全省推广。今年以来累计劝阻652起,劝阻金额7086.45万元,奖励金额50000元。
反诈小知识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共享屏幕”类诈骗。不法分子以“提升信用卡额度”“取消名下不实贷款”“注销保险服务”“航班延误退费”“赠送礼品”等为借口,诱导消费者开启软件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同步获取个人银行账户、密码等重要信息,从而盗取银行卡资金。
——“AI换脸拟声”类诈骗。不法分子以“网店客服”“营销推广”“招聘兼职”“婚恋交友”等为借口,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联系消费者,采集发音、语句或面部信息,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等概念,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吸引群众关注。
●演唱会购票,小心这些诈骗套路
1. 千万别信“我有内部渠道”
抢不到票,但又太想见偶像,“内部票”“没绑实名”“先到先得”……这些千万别信!演唱会售票前期,诈骗分子发布“内部购票渠道”是常见诈骗套路。
2. 哪儿有那么多“含泪转让”
演唱会开演前夕,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总会凭空出现一大堆的“伤心人”:“跟对象分手不想去了”“突然有事去不了”“含泪转让不加价”……听起来好“诚恳”,但其实,“含泪转让”的都是骗子。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9月公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每个身份证件只能购买一张门票,已购买的实名制门票无法转让,进场时需比对身份信息进行实名制认证检票,非本人购票将无法进场。
3. “粉丝”的话也不能全信
高中生小萌在某明星粉丝群内,被人私信称有渠道能帮助购票。小萌点击对方发送的不明链接输入身份信息之后,多次付款,却被对方以“订单超时”为由要求继续支付,最终被骗近千元。
如何识破骗子的伪装?
首先,骗子惯用的伪装是官方票务LOGO(高仿)加一个“某票务代理”的名字。其次,骗子会避开正规交易平台,转而发来链接或者二维码,要求买家转账。
警方提醒,演唱会唯一靠谱的购票方式,只有在官方平台进行实名购票,其余电商平台及公司均未获得授权。如果抢票失败,可以等待后续放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