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君
前不久,英国网红“中英家庭(英国基思大叔和东北大姨)”最新作品称,吃“干巴面包”走红的网红大叔已去世。中国粉丝一阵惋惜,甚至倍感震惊。他曾关于“吃”的视频,给中国人带来许多欢笑,而今这些声音却成挽歌。
他被许多中国网友亲切地成为“干巴老头”,正因为他热衷于自己国家的食物,执着于自己的“美食体系”,吃着“干巴巴”的面包也能津津有味。在中国人看来,他的三餐实在是单调。那会儿就有人纳闷,明明家里有一位中国太太,且她又来自美食胜地东北,为什么老公还是改不掉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这个全球化的美食舞台上,中餐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千变万化的风味,成为连接世界的独特桥梁。但我们从过年外国人眼中看到的答案却不唯一:有外国人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对中餐乐不思蜀,也有外国人“辟谣”他们其实都是装的。
到底是真爱还是礼貌性微笑?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食物的讨论,更是对文化多样性、交流与理解的深刻反思。
为什么要“假装喜欢”
一句China travel直接成为外国人的流量密码,吸引无数外国博主前来中国旅游,国内无数景点挤满外国友人。各类老外被中国XX所折服、所震撼的视频在网络中大量出现。他们的表情也极其夸张,比如喝一勺寻常的酸菜鱼汤,神情仿若品尝到了琼浆玉液一般。
诸多金发碧眼的洋人对中国食物赞不绝口,其神态仿若见识短浅之状。无论什么中国食物,他们总是摆出一副这辈子,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表情,随便尝一口中国的小吃都连连夸赞,nice、nice的根本停不下来。他们夸赞:“中国美食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绝对优势,远超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食物。”“此地有外国人宣称欲尝遍中华美食,然历经两年,仍滞留于四川。”此类视频颇受青睐,一条获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点赞。
评论区中满是彰显民族自豪感的言论,中国人看着这些视频渐渐膨胀起来。我们一度真的认为中餐是世界上最牛的食物,没有人能不被它所折服。
然而,当我们浏览了大量此类内容后,一种疑惑和不适感油然而生。众所周知,外国人对食用内脏颇为抵触,对诸如鸡爪、鸭头之类的食物更是极为排斥。在有些国家,动物内脏被视作垃圾而丢弃。他们仅会购置超市中已处理完毕的食材,鲜有人会自行宰杀并处置肉制品。本人早年间为一个外籍老师团做过领队和翻译,每天中午和他们在学校食堂共进午餐。他们别说对于完整的鱼、蟹、鸭头,不敢动筷子,就连长相朴素的菱角也让其中一位南非姐姐大惊失色。
不得不说,就连中国人中的某些人,对牛杂或大肠类的食物,也难以接纳。偏偏有外国人执意去尝试一些口味独特的食物,例如折耳根、荆芥、牛瘪火锅等,还吃得饶有滋味。因为他们很清楚,越是难以接受的食物,越能勾起观众的猎奇心。就如同拍视频需要有段子或剧本一样,他们找到了流量密码,知道中国人喜欢听什么看什么,于是专门拍一些赞美中国、羡慕中国的视频。
改良中餐的“国际迷思”
这些视频既洋溢着外国友人对中国美食的热烈追捧与深深喜爱,但也不乏那些因文化差异而略显尴尬的“微笑尝试”,毕竟身体是诚实的,很快就露馅儿。外国朋友第一次尝试四川火锅,硬撑着说“delicious”,却辣得满脸通红,语无伦次,这场面真让人忍俊不禁。在一场国际交流晚宴上,一位外国友人面对着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宫保鸡丁,尽管辣得他直冒汗,却还是微笑着对旁边的中国朋友说:“It's quite interesting!”相比之下,出于好奇心的“尝试”或“挑战”更能说得通。在重庆尝试变态辣鸭肠的外国人眼泪鼻涕一大把,嘴巴说“可以可以”,但再也吃不下一口了。
外国人对中餐的态度是多元化的,不能以几个视频一概而论。说他们是“装的”,不妥,是“演的”,也不全是,说“喜欢或不喜欢”,太以偏概全。有大胆的外国人亲自辟谣说他们其实吃不惯中餐,这话既对又不对。在纽约、伦敦、巴黎的街头巷尾,中餐馆可是遍地开花,生意红火。当夜幕降临,曼哈顿的灯火辉煌中,一家家中餐馆里,外国食客们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餐桌旁。
可再仔细一看,那些中餐并不完全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熟悉的食物。我们不妨说是“改良中餐”——入乡随俗的智慧。中餐大厨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他们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对中餐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比如那道让美国人爱不释手的左宗棠鸡,把原本偏咸辣的口味被改成了甜口,一下子就抓住了美国人的心。
我们也要理解那些对国内改良中餐持批评态度的人。他们可能觉得这些菜品失去了中餐的原汁原味。但每一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适应和变革的过程。
这种改良和创新,不仅让中餐更加符合当地人的口味,也让它更加容易被接受和认可。毕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往往就是这样一个相互适应和妥协的过程。就像一位在法国经营中餐馆的华人厨师所说:“我们保留了中餐的灵魂,同时融入了法国的风味,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食体验。”
大家都有刻在基因里的“喜欢”
说到这里,大家也不难看出,外国人和中餐实则有无法跨越的“鸿沟”。这背后的原因挺简单:文化差异和口味偏好。就像咱们初尝西餐时,可能也会对牛排的几分熟、奶酪的浓淡感到不适应,但出于礼貌和尊重,我们还是会礼貌地点头称赞。
就像吃“干巴面包”的基思大叔,作为英国人,他们的食物烹饪方式相对单一,当面对中餐那些复杂的烹饪技法和独特的食材搭配,他们会觉得新奇,但不一定能马上接受,和中国妻子生活那么久,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饮食习惯。
也有欧洲人表示,非要说中餐里最喜欢的菜系,东北菜首当其冲,理由竟然是“东北和欧洲纬度相当”。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对于饮食习惯和口味的影响是刻入基因的,很难更改。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胃,对于熟悉的口味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即使在国际化的城市里,长期的饮食选择仍然倾向于自己文化背景中的食物。
对于中国人来说,地域不同也会造成口味差异。奥运冠军全红婵公开表示过自己不喜欢热干面的味道,这一言论引发了部分人的不满,认为她不尊重地方美食。然而,全红婵作为广东人,对武汉的热干面不感兴趣,这也只是个人口味和饮食习惯的不同,并无对错之分。
另一方面,让外国人无法对中餐非常喜欢的原因是:中餐烹饪过程过于复杂。光是酱汁、调料就多得让他们望而却步。更别说蒸、煮、炒、炸、煎这些制作流程了。吃一顿饭,做的时间比吃的时间长得多,这已经颠覆了他们对于三餐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