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俏君 汪铁汉 王吉青
图/益农镇提供
前言
萧山围垦造地54.61万亩,约占现域面积40%,被称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益农作为萧山围垦的源起地,早已将这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勠力同心、敢拼敢干的精神密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推动新时代村庄建设的源动力。
团结协作 再创群围发展新样本
群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郑剑锋
群围村,取自“人民群众齐心围垦”之意,是萧山第一期围垦发源地之一。我的父亲也是围涂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吃萝卜干咸菜,喝盐碱水,住简陋工棚,干的却是惊天伟业。这种“众志成城、吃苦耐劳、敢于破题”的“围垦精神”,多年来一直浸润着全村村民。
二十年间,群围村从一个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杭州市首批清廉村居示范样板村等多重荣誉加身,离不开围垦精神内核驱动。
首先,我们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盘活村里闲置空间、用好村级集体经济留用地指标,以及打造全区首个“整村光伏项目”,实现集体与村民同增收共致富。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0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万多元。
其次,我们从点到面、精雕细琢地变美。群围村没有专门的保洁员,但人人都是保洁员。从2016年开始推行的“每天半小时,每月一评比,每年五十万”的“三每行动”,让环境维护成本降低了29%,家风和村风焕然一新。
再则,我们力主刚柔并济的管理。2019年,群围村上线了萧山首个基层治理平台——“智慧小脑”,创新设置“智慧党建” “村民有话说”等8个应用场景,让村民享受到数字化改革的红利。开创的“围垦夜话”持续8年,强化了“我是群围人、我要让群围好”的共同信念。
未来,我们将联合周边三个村抱团发展,打造一个共同富裕、共享品质的区域块状发展样本,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让更多村庄受益。
光大围垦能量场 共画“美学乡村”新图景
群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周明祥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英村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肩挑背扛的围垦群众。当年原夹灶乡移民到此还是一片汪洋,没有桥没有路,只靠水泥船出入,田咸地硬,秧也种不下去,必须靠坚强的毅力才能在围垦得来的土地上立足。
1984年,群英村成立,40年来,群英村的基础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获得浙江省善治示范村、省级引领型社区、省级3A级景区等荣誉,2024年更是顺利通过美丽乡村示范村验收。村民价值认同的发展能量场持续变强,通过存量盘活,植物工厂、农贸市场、多层安置房建设等项目推进,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从不到200万元提升至358万元,去年人均收入58000多元。借助荣盛集团总部所在地优势,共同打造“荣心向党·盛业群英”党建联建品牌,促成村企互相赋能、全域共建共享。
今年上半年,为了纪念建村、纪念围垦祖辈,我们在村里摆了113桌“忆苦思甜饭”,畅想了在围垦精神辉映下的美好未来。我们的共同富裕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要给村民找出路。今年下半年将推出“我选你种”项目,做大“小童共富日记”直播平台,让群英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一些。
我们还要打造更有辨识度的“美学乡村”,将通过“能量帮”治理系统提升村民思想境界,在改造提升后的村史馆、文化礼堂推出每月一期“德孝智”文化教育课程。我们不炫耀“高大上”,只想让每个村民都能在小村庄过上幸福生活。
拼搏实干 讲好工业兴村新命题
民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栋梁
民围村即“人民的围垦”,我们村是第一批围垦的土地,村民多数从党山移民过来。从小我就听爷爷辈讲围垦故事,当时人们把石头一块块从山上开采下来,肩扛手抬运到海边,垒起一道石墙,拦住海潮冲击,冬季围垦时手脚被冻得红肿发紫,全身颤抖也不退缩。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就是围垦精神的底色,也是我们村庄建设和发展的精神源头。
以前的民围村曾连续几年进入平安“黑榜”,如今通过美丽乡村提升、数字化配合治理等,已先后获得浙江省善治村、浙江省电商示范村、杭州市民主法治村等多项省市荣誉,并于2023年底高分通过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建设验收。
“东农西工”是村庄布局,通过村企共建模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目前,村内已形成汇德小微科技园、奥诺威园区和徐皓园区三个园区,拥有生产型企业75家、规上企业21家。近些年,民围的电商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入选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并成为国内纺织品制造加工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拥有电商企业平台20多家,每年产值已突破30余亿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600余人。
在新时代,我们将继承发扬围垦这份拼搏实干、开拓创新的精神,找到贴合村庄实际的发展道路。我们今年腾出600亩土地用于渔光互补项目,进一步增加土地利用率,让村集体增收。同时,还将继续争创市级未来乡村,通过数字化手段配合治理乡村,完善“一老一小”基础设施。
苦干加巧干 让老村落焕发新光彩
赵家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世安
我们很多赵家湾村的祖辈都参与了围垦,当初向钱塘江要地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也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围垦有苦干,如赵家湾村的村歌《沙地上开出的花》唱的“昨日的苦辣”,也有在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巧干。我们就是要把苦干加巧干融到村庄实际发展中来。
赵家湾村是原夹灶乡所在地,市场、学校、医疗等公共设施都在村域内,配套全的同时也暴露出地少人多的问题。以前,村里的信访不断,通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重德共荣、风清气正”的村风基本形成。
文化建设是赵家湾村的灵魂。我们不仅新建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及大舞台,还打造了一个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级文化中心,3个村级活动场所总面积达到6600平方米。文艺赛事也十分出圈,村篮球队在今年“潮文化Party·益农镇首届村BA篮球联赛”中荣获冠军,村歌《沙地上开出的花》在萧山区村歌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未来,我们将以围垦精神为核心,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上线“爱达赵家湾APP”,开启村庄长效管护模式,通过举办村BA、村晚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在民生设施完善上,我们将积极推进赵家湾市场改造、区级公路转益线改造提升、集资房(商铺)试点改造、共富工坊建设等项目,为村民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环境。
围垦是一担一担挑出来的,村庄治理也是一样,需要几代村干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作为一名村书记,必须心存高远,一心为村集体发展贡献力量。
筑巢引凤 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径
众力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徐阿校
我父亲是村里当了40多年的老书记,对围垦岁月记忆深刻。他说冬季围垦利用的是天时,围出土地造的是地利,剩下的就靠人和。向潮水要地不容易,所以村里很少有地荒芜,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这也造就和涵养了众力村善抓机遇的品质,进而成为驱动村落飞速发展的内生力。
众力村从种植络麻和棉花起步,到村办企业,再到借助绍兴柯桥纺织品企业外溢优势,“筑巢引凤”建设省级小微企业园,以厂房出租的方式,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的增长。目前,村里引入50多家工厂,出租集体厂房10万平方米,2023年村集体总收入2160余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047万元,在萧山村集体经济中排名前十。创业氛围浓,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让村民的农产品有了更多的销路。
有了村集体经济的支持,众力村积极开展外立面改造、道路设施更新、打造美丽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的福利保障,近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健康村、浙江省级AA级景区村庄、萧山区高质量就业创业村等集体荣誉。
未来的发展,我们村将更着重民生建设。首先是要让村落有“众力、实力、魅力、活力”。其次是培育一个齐心协力、和睦共荣的民风,让3800多位村民感到众力人是光荣的,幸福感满满的,特别是做好尊老爱老工作。再次是要提升助企服务站功能,推动并配合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持续迭代众力小微企业园更新与开发模式,迸发出更灿烂的经济新火花。
蔬菜立村 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美好生活
三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周金龙
三围村取名很有时代意义,就是当年的围垦第三期。很多村民的父母辈,包括我的父亲,都曾在围垦热土上播撒汗水。这种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团队协作的精神,是智慧,是勇气,也是一种精神标签,一直是村庄发展的动力。
萧山沙地人是出了名的勤劳,从络麻、棉花到水稻,多年灌溉后才让滩涂盐碱地变成千亩良田。而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围垦精神,关键就是要用智慧汗水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如今,三围村不仅是“全国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还是杭州唯一“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且连续三年获评该荣誉。近80%农户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大棚蔬菜核心种植面积达1700亩,年产2.4万吨芹菜,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6万元。我们创立农垦蔬菜交易中心、搭建共智富农业电商产业园、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共富模式等,让沙地的“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
“沙地芹”这个“牛鼻子”是要牢牢抓住的,未来打算申请芹菜地理标志,进一步打响三围村在全国蔬菜交易市场的知名度。在品种引种上,我们今年打算试种水果芹菜,满足现代人轻食需求,尝试沙培芹菜,避免土地连作障碍,还打算美化芹菜小份包装,打入高端零售端口。在蔬菜品类上,除了稳固芹菜、南瓜、瓠瓜、大蒜等10余个品种,这几年还陆续引种了水果玉米、鱼腥草等。此外,三围村人还陆续“走出去”,把先进的农业种植经验带到全国各地。
开拓进取 营造“浪漫东联”门户形象
东联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金传海
刚读初中时,我参加了两次围垦河道疏浚,虽然只有五六天,但感受到了围垦的艰辛。遇上冬季结冰,大家穿个解放鞋挑塘渣,若是陷入淤泥里,拔出脚来甚至会带上皮。但在艰难困苦面前,围垦大军从没有退缩,反而激发了昂扬斗志,这也是我们村多年来发展的精神内核。
2005年,东一村和东湾村合并为东联村,寓意联合奋进。在村落发展前期,社会矛盾多,排名总“倒数”。经过平安创建、环境长效管护、促进村民经济增收等举措,排名跃到镇内“前五”,先后获得省电子商务示范村、省级善治村、浙江省AA级景区村庄、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等荣誉。
我们积极开创工业经济新局面,实现智能家居与窗帘五金产业领航前行,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87.01万元,村级可分配收入430万元,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工作。在农业上探索了稻鳖共养、稻鸭共养等绿色农业模式,每亩可实现15000元收入,走出了一条“一田双收”、农户增收的共富新路,也为益农探索生态发展提供了经验。
我们要牢记围垦的开拓进取精神,在争创区级示范型未来乡村建设时,进一步强化“浪漫东联”的门户形象品牌。一方面通过老厂房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有望让集体经济增收超600万元,一方面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花海,筹建户外草坪婚礼基地,推广稻田种植、稻鳖共养等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增加农业附加值。
互助协同 社区化管理升级居民幸福感
长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建立
自1966年围垦开始,众多移民来到围垦一线,贡献了巨大力量。围垦结束后,他们扎根益农,成为新城的建设者。长北村就是1975年从瓜沥移民过来的。当时村民住的多数是草房,吃的是萝卜和番薯,但村民很团结,大家互帮互助,慢慢把盐碱地变成了沃土。
2018年,我们整村拆迁,2024年回迁安置到金沙府。为应对村民变居民、从散居化管理到社区化管理的变化,长北村在镇里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村干部为主体的澄沙碧蓝苑物业管理委员会,探索出了一条多方协同治理的新路径。
搬迁后,长北村不断完善“物质+服务+精神”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每年福利支出超400万元,用于医保报销、季度米油等居民福利发放,在各大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坚持每月的巾帼便民服务,为老人提供免费洗发、理发,定期开展测量血压等服务。
今年9月,长北村开展了回迁安置后的第一次中秋活动,300余名村民猜灯谜、做月饼、领福利,异常热闹。10月11日又举办了“九九重阳节 ‘忆’围垦移民五十年”主题茶话会活动,请来老围垦人分享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围垦精神。
接下去,长北村将持续强化小区阵地建设。把“一老一小”优质服务融入安置小区的建设当中,配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儿驿站、退伍军人服务站、消防救援站等便民场所。设立青少年宫托管中心,依托益农初中、益农小学地理优势设立“15分钟托管服务圈”,打造每天“四点半课堂”托管服务。运用好“老年食堂”“暖心茶室”等特色场景,让村民享受回迁安置带来的红利,享受社区优质的服务,让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