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到南阳赭山看潮水是有来头的。
这里古代位于钱塘江北岸(属海宁),约于明末清初江道变迁,嘉庆年间才划归萧山。海宁观潮胜景,历来受到追捧,“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奔腾冲击,声撼地轴,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
相传南宋乾道年间,宋孝宗赵昚曾临赭山射猎观潮。赭山月湖大兴土木,盛极一时;而由翰林院命名的“赭山十景”,更是名闻朝野。新安《胡氏家谱》载有“赭山十景”,中有“北坝潮平”一景,赋诗云:“白浪奔腾五岳摇,鸱夷犹是恨难消;安澜幸有坝塘捍,石畔空惊午夜潮。”读了此诗,鸣声如雷、喷珠溅玉的潮水仿佛就在眼前。
我第一次去赭山看潮,还是在1987年的农历八月十八。
那天,与两个友人,6点多就骑着自行车出发。路是不认识的,但大方向是对的,一路询问,经过五六个钟头,总算骑到了赭山老街,正好是午饭时间。邻居在赭山初中教书,午饭是他领到我们在老街的饭店吃的饭。饭店的名称早就忘了,记得的是饭店里顾客很多,非常热闹,这些顾客大概也是来看潮水的。
看潮水在美女坝。美女坝离老街不远,我们骑着自行车不一会就到了。
美女坝离美女山很近。公元前507年,挖掘人工运河百尺浦,长达30余里。这条叫百尺浦的运河,就在美女山下。想当年美人西施入吴,就是从当时的越国过八尺浦进入吴国的,美女山名有可能因此而来。而美女坝呢,估计也与处于美女山附近的位置有关吧。
《南阳镇志》载,美女坝前身称赭山挑溜,始建于唐,扩建于清康熙年间。1722,江南河道总督高斌考察中心门临挑溜,作诗《勘中小门》一首:“葛岙山前江溜行,中门直下候潮迎。南崖赖有文堂峙,喜庆钱塘奏绩成。”指的就是美女坝。而真正意义上的美女坝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美女坝直插江心,让潮水在这里转来转去,史上文艺大咖为之倾倒。白居易、刘禹锡、罗隐、苏轼、周密、陈师道、潘阆、曹溶,这些诗人眼中的钱塘大潮,是壮压九州三千里的,有一潮定天下的霸气。
走上江堤不一会儿,看见一条白练,由远及近,如一堵流动的潮墙,喷涌而来。到了美女坝,潮水“哗”一声碰撞出巨响,潮头直冲云天,冲起一股水柱,有10来米高。潮水翻过美女坝后,冲向前面的圆形堤坝,又受阻回头冲向美女坝,水柱高扬,旁边人大叫:“回头潮!回头朝!”我站在第一排,后面的人拼命挤上来,差点把我挤入江中,我则拼命往后退。突然一个浪头冲上塘来,人群一下子乱了,四处逃窜,我身手矫健,飞快地奔下江堤。潮水越过江堤,浑浊的江水冲到江堤内侧的小河。躲避不及的观潮者,成了“落汤鸡”。江堤下停着的自行车,都冲到河里去了。
我第二次去赭山看潮,那是二十年后了。
那天是开着车去的,为了撤退快一点,我把车停在阳城大道旁的加油站,然后走着到观潮城。
观潮城里搭了个舞台,在潮水没来时,用文艺节目来暖场。
看文艺节目正起劲时,有人大喊:“潮水来啦!潮水来啦!”大家都一下子涌到看台边。之间一条银线从远处疾驰而来,波推波,浪迭浪,呼啸奔腾,排山倒海般,涛声震天响。那时儿子还很小,我让儿子骑在我的双肩上,妻则一只手抓住儿子的腿,用另一只手扶住前面的栏杆。妻儿是第一次看潮水,看到这么有活力的潮水,都激动得手舞足蹈。等到潮水临近,江水突然涨高,从眼前呼啸而过。江水溅得老高,溅到人身上,大家也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笑哈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次去美女坝,是上午,10点半左右,江面非常平静,美女坝也静静卧在江中,在她的东侧,泊着一叶船形雕塑,寓意深远,既蕴含着萧山八千年文化的独木舟,又寓意着“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江堤不像我第一次来的样子那般朴素,都已浇筑了柏油。靠江的一侧,也砌起了挡墙,挡墙上竖起了绿色铁丝网,这是观潮的安全网。在这阳光明媚的江堤上,一同去的三位歌唱家唱起了《潮涌萧山》,这首歌曲以8000年“开篇”,先后“阐述”了在萧山这块热土上演的吴越争霸、围海造田等大事件,歌颂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人的豪迈气魄和远大胸怀,抒发了期待萧山人开创美好未来的愿景。铿锵有力的歌声感染了在江边观景的游客,大家驻足聆听,面带微笑,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拍,情不自禁地轻轻拍手、轻轻哼唱。歌声飘过美女坝,飘过钱塘江,飘向美好的未来。
春秋末期,越王句践在美女山下的越王浦起“百尺楼”,以窥测监视吴国动静。他做梦也没想到,在2500年后的这片土地的人们,以“鲲鹏水击三千里”的魄力与担当,实现了祖祖辈辈盼望的浩浩荡荡的物阜民丰的蓬勃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