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君
归隐山田,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选择。这不仅是一次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一次对自我和生活的深刻探索,同时为社会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
社交网站上,越来越多人提及这种生活,一些相关视频被大量关注。一个叫张二冬的年轻人,用网络记录了自己的归隐生活。他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2013年时,以4000元的价格在终南山租下了一个小院,租期长达20年。平时,他喂鸡养狗、写诗画画、种地晒太阳。随即,他的一篇名为《2014年借山而居》的帖子一天内阅读量突破10万,很快在朋友圈刷屏,迅速被各大自媒体转载。
张二冬的日常生活就是早起给植物浇水,中午在杏树下午休,用槐花蒸米饭,用桑叶做豆腐汤,给鹅和狗取名字,给母鸡挖坟墓。他有“审美强迫症”,盆景要修成文人画,扫地要扫出草木灰的疏密。他的小院能看到满山的樱花、桃花和杏花,春天的一场小雨,让整个景致宛如一幅古画。
他在画画时会关掉无线网,但在写作时会把自己的文字发到网上。他有自己的公众号和抖音,赢得了许多粉丝。他的隐居生活因此在网上走红,他被称为“假隐人”。他很坦然表达:“上山不是为了与世隔绝,选择终南山,只是选择了一种他喜欢的生活方式。”
尽管张二冬的隐居生活看似浪漫,但他并没有回避隐居生活的不便之处。山居所需的水要自己去担,食材要自己下山买;自己蒸馒头、种菜、养鹅、挖地基、铺地。有时候没电没水,到了夜晚蛇虫蚁兽都有可能钻进屋子。但他从内心深处就喜欢这样的生活,尽管条件恶劣,他仍活得潇洒。
越来越多人“仿效”这种做法。27岁的涂女士曾在房地产行业工作了6年。在城市的小房间里,她感到生活非常封闭,不愿意继续沿着许多中国父母为子女预设的人生道路前进。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中国西南城市成都附近的山区散步时,她发现了一些土地,并决定从当地居民那里租下来,开始自己的归隐生活。
涂女士和她的伴侣一起在薄雾笼罩的树林中建造小屋,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说:“我们建房顶、和水泥、种草坪。”她热爱大山,喜欢独处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涂女士意识到城市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想要的生活方式。她觉得城市的小房间让她感到封闭,她渴望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因此,她选择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希望能够减少焦虑并增加自由度。
这股趋势还与中国最近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政策相一致。涂女士的故事不仅是个人选择的体现,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尽管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便利和机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些人更愿意选择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寻找内心的平和。这种选择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也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思和挑战。
然而,隐居生活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像“桃花源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事实上,归隐山田并非适合所有人,它需要个人对生活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决心。
小雷和小群是一对在艺术院校拿到硕士文凭的高材生。2015年,在完成学业后,他们选择结婚,并决定在福建北峰山开启他们的隐居生活。他们把小院子打造得宜家宜室,并通过自己的劳动自给自足,一度过上了他们心心念念的理想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6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被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吸引,放弃了原本的都市生活,跟随他们的脚步来到山上。这8个年轻人共同在山上生活,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隐居社区。
可是,隐居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朋友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小院,最终只剩下小雷和小群这两个最初的访客。面对友人们的离开,小雷和小群也陷入了茫然。
隐居生活往往需要一定的生活技能,比如耕种、烹饪、建筑维修等。对于那些在城市长大、习惯了便利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技能可能需要时间去学习和适应。如果他们没有准备好或者不愿意学习这些技能,生活可能会变得非常困难。再加上,这些山林通常远离城市,医疗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或需要定期医疗照顾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还需要考虑的是,这种生活看似减少生活成本,其实不然。比如,购买土地、建造房屋、购买种子和工具等都需要资金。如果归隐者没有足够的积蓄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压力可能会迫使他们重返城市。
再有,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大多数人有社交的需求。隐居生活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了城市中丰富社交活动的人来说。长时间的孤独和隔离可能会导致情绪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可能会对隐居者造成压力。对于那些希望遵循传统生活轨迹的人来说,隐居可能会被视为一种逃避或者不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