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蒋超
治理之道,重在安民。近年来,我区全面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无论是维护治安的“好帮手”,还是调处纠纷的“好助手”,来自各方的群防群治力量犹如“千里眼”和“顺风耳”,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进一步铸牢了基层治理的“平安墙”。
激活群防群治“一池水”
前不久,第二届“最美萧山红领人”名单公布,北干街道中誉新城社区的鲁小莉对于自己的“榜上有名”感到惊喜和自豪。平日里,她与社区工作者一起为小区居民提供帮助,已经在公益路上走了10多个年头,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小莉姐”,为其善举点赞。
基层群众,是平安建设活跃的“细胞”。近年来,萧山探索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基层治理模式,打响了“萧山红领”品牌,推动群防群治迈上新台阶。
一件红马甲、一顶小红帽、一块红袖章…… “萧山红领”的标配,让越来越多人记住了这抹令人心安的亮色。邻里出现小摩擦,请“调解员”来评评理;解决不了的矛盾,找“明白人”理清事儿;遇到困难、碰到问题,可以面对面反映诉求……他们往往是小区、网格里的居民群众,更是服务小区、网格的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
在城厢街道,近2000名城厢楼长是群防群治队伍的中坚力量。今年76岁的夏月清,在左邻右舍眼中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负责的人,平时总为了社区的事忙进忙出。和她一样的热心肠,还有很多:“育小安”巡逻队队长陈玉芳,全年累计巡逻150余次;作为律师,“95后”楼长郑李楠用自己丰富的法律知识开展咨询服务,为社区未成年人和女性群体提供帮助;退伍军人方德康不仅是江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轮值站长,还加入了社区成立的“万家和”调解室,成功调解了多起邻里纠纷。
为了持续壮大“萧山红领”,我区还在城厢街道试点成立“萧山红领·城厢楼长”办公室,实体化运行管理相关工作。通过完善楼长身份量化、招聘规范、例会制度、奖励保障等机制,多渠道挖掘精英型楼长。
随着群防群治力量的不断壮大,许许多多的“新楼长”们开始涌现——针对单身公寓、建筑工地等打造“数字楼长”,引入智慧系统实施人口动态管理;针对多业态区域打造“楼宇楼长”;发挥新就业群体作用,打造“流动楼长”,同时,探索“产业园区楼长”“街区楼长”“一日楼长”“物业楼长”等形式,推动“城厢楼长”内涵不断丰富。
汇聚小力量,实现大群治。如今,全区的“萧山红领”志愿者已经从镇街、村社为主的平安巡防队伍,扩展到各行各业,快递小哥成为了“萧山红领轻骑兵”;越来越多的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加入到了“萧山红领司机”的队伍当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为基层善治注入“有生力量”。
激发多元治理“新活力”
今年7月,为了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区委组织部深化推进“民情双访”机制,在“民情双访”中深入开展“网格走亲、党群融心”,要求镇街统筹整合近万名“综警网一体化”网格力量及区级单位、镇街机关党员干部、村(居)民党员等力量,组建“网格走亲小分队”,敲门入户唠家常、问需求,熟悉网格基本情况,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作为区级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小杜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到了新街街道新宜社区。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她发现“综警网一体化”联动机制正在这片土地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村社党组织的统筹下,管区民警、驻格辅警、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网格综合检查人员会同网格员分工协作,积极运用“钉管家”“最多查一次”“红领通”等数字化应用,开展基层基础、风险隐患、矛盾纠纷、畅通民意等“三排查一渠道”工作。
走百家门、讲百姓话、结百家情,让网格内每一寸土地上的矛盾和隐患早发现、早消除。“网格走亲”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干部怀抱这一宗旨,累计走访13.35万户次,解决群众诉求2.74万件,办结率99.8%,有效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今年以来,网格排查风险隐患量累计达到3.6万余条。
以“自治”凝心聚力,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正在一个个“网格”内被激活。瓜沥镇东灵社区打造议事平台“灵犀小议”,有效解决居民“停车难”;北干街道以“360民情圆桌会”为抓手,将议事范围从城市小区推广至街区楼宇,今年已开展网格议事1200余次,参与人员达5500余人次;新街街道深化“网格+数据+铁脚板”治理机制,推动微小琐事当场办、急事一键直呼办、难事统筹联动办。截至目前,已有效破解“关键小事”110余件,采纳居民意见建议18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