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7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种文化”到“送文化”,文化礼堂 振兴乡村新希望

  文/马立峰 整理  图由沈村、尖山下村提供 

  制图/许文洁 

  编者按: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印记,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的辉煌历程中,萧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留下了诸多文化烙印。

  文化礼堂,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从村晚、村戏、村BA到“送、种、育”的服务菜单,村民实现文化的“精神共富”。从文化礼堂到“文化特派员”,是从阵地到人才的跨越,是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的深度融合,二者兼具文化属性,缺一不可,服务的对象又都是村民,可以说是萧山人民追求精神富有、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写照。

  根据“寻找萧山人心中的文化地标”征集活动的读者推荐,这次推出萧山《75周年·文化寻迹》专栏第十一期——文化礼堂。

  年代事件:

  2013年,浙江省全面推广文化礼堂。目前全区共建成五星级礼堂49家,四星级礼堂35家,三星级礼堂117家,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星级礼堂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礼堂凝聚精气神

  口述人:俞楼女  尖山下村党总支副书记

  萧山区戴村镇尖山下村文化礼堂建于2013年。我是亲眼看着文化礼堂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多年来,尖山下村文化礼堂不断创新形式、优化服务,让农村文化礼堂用起来、活起来。

  尖山下村人文底蕴深厚,群众基础扎实,所以我们早早依托大会堂进行改建,做到开门搞活动,群众来参与,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开展运营。我们是最早的一批,与后面新建的相比虽然略显陈旧,但在刚建成那会儿,我们可是凭着自然、民俗、乡贤三大招牌广受好评。在申报第一批星级文化礼堂时,我们就一步到位,直接评上四星级礼堂,后来成为五星级文化礼堂。

  经过十来年的精心打磨,硬件设施基本齐全,文化惠民活动也越搞越起劲。记得文化礼堂刚建成,村里就一口气组建了好几支团队,锣鼓、戏曲、舞蹈、唱歌样样有,颇为兴盛。即便有些村民年事已高,但对文艺活动的热情分毫不减。

  村子就是这样,平时可以空着,大家都在为了生计奔波忙活,但到了节假日,我们一定要让乡亲们有一种乡愁的感觉,能够回来,能够释放,能够找到相聚的感觉。活动啊,得多搞,你不搞,村子就像一潭死水;你越搞,它就越有活力,就像我们身旁这条源源不断流淌的溪流一样。

  我们村文化礼堂每年办的活动很多,总会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传统习俗活动,如重阳节敬老、新年祈福。暑期有民革“同心·共富”助学课堂。新兵入伍时的壮行仪式,以及孩子入学的开蒙仪式。那殷红的朱砂往孩子额头一点,就仿佛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从此啊,他们要明事理、尊师长,将来还要报效祖国、回馈家乡。乡亲们都乐意参加这些活动。

  还有一件让我们特别骄傲的事儿,那就是咱们的村歌,早在文化礼堂建成那会儿就有了。那是邀请李献玉老师与村书记共同作词作曲的佳作,参加全国村歌比赛一连拿了四大奖项。现在回想起来啊,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我们尖山下村,还有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区级非遗马灯。龙年春节,年味正浓的时候,我们的马灯“跑”到集镇上,红、白、棕、黑四匹高头大马,再加十二匹小马,高照灯、狮子灯、黄罗伞……那场面啊,浩浩荡荡地穿行在街头,大人小孩都争相观望,热闹得不得了。所以,我们还特地在云石小学组建了小马队,就是为了把这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我们这还有个说法,跑马灯要么不跑,要跑就得连续跑三年,今年跑过了,接下来还得连续跑两年,累归累,但还是有很多村民都志愿参加进来。

  在远山如黛、泉水潺潺的自然美景之上,尖山下村文化礼堂展现出别样的人文魅力。在文化兴盛的同时,我们的村庄建设也一步一步跟上来。从村口到游客中心的停车场,以前都是废墟,现在慢慢地都建起来了。还有就是一路一溪,我们村道拓宽变大之后,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更多了,道路越来越宽阔,同步整治的是我们的云溪,现在溪水从上往下都很干净,清澈见底,今年夏天人气简直旺得不得了,民宿也一家接着一家开起来。现在,我们有60余位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创业,整个村子上上下下都变得非常有生命力,还把外来的人才吸引过来。

  文化的潜移默化,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村庄的和谐度提升了,村民的大局观、配合度、集体意识更强了,文化的作用就在这里。整个村容村貌、村风民俗都会好起来的,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以文化特长升格乡村文化

  这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

  口述人:沈朝方  萧山省级文化特派员

  文化特派员的意义在于,来帮村里做一些想做但做不了的事,用文化的力量振兴乡村。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特派员立足乡村文化,具有特派任务,既紧扣本地文化脉络,也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资源做好工作。

  而我的任务不仅仅是对一个村、一个镇。而是要对南部八镇进行调研,并发挥自己的长项。确实,用人就要各尽其才。

  而我的特长有三点:第一是作为电影导演,第二是作为艺术家,第三是作为高校老师。重点在于,如何把我的资源和禀赋,与我所看到的南部八镇的特点相结合,对其进行赋能。再三思考后,我的提案有三个方向:一是建立美术馆,二是创建艺术中心,三是拍摄一部以萧南八镇为背景的体育成长类电影。

  我在沈村筹建的“云石山房”美术馆,第一个个展就是焦小健老师的作品。焦小健是中国美院第一批资深教授,桃李满天下,包括新潮代表人物,他最近喜欢画“草丛中的花”,跟沈村村口到中街饭店的路颇为相像,有种有序或无序的空间变化美。艺术是非常好的事物,它是改变一个人内心最好的媒介。严格来说,沈村美术馆的展览内容,要跟上海某些画展是一样的水准,我们争取做到这个高度,让村民不需要去上海,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很好的展览,看到这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家。

  我们计划按照一线城市标准,建一座戴村镇艺术中心。我们会邀请普利兹克奖得主,将建筑设计打造成文化地标,像安藤忠雄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设计的“大屋顶”,形成一个文化殿堂。以戴村镇影剧院为中心,开设电影放映厅、画廊、咖啡馆、戴村文创产品区、书店,更以戴村镇艺术中心联动南部八镇文化机构共同举办亚洲电影季、电影展映以及影人见面会、乡村当代国际文化艺术展等活动,将萧南八镇真正打造成“莫做戴村潇潇客,携光弄影君又来”的文化圣地。以此为原点,把散落在周边的文化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文化种类丰富的创意村、文化网。

  我对戴村的定义是“江南秘境”,它毗邻高架高速,与繁华的钱江新城紧密相连,也是离杭州主城区最近的“江南秘境”,它恰似一处隐居之地,与我曾经拍摄的《我在原地等你》的取景地非常相似。我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的牵引。

  戴村镇是一个体育小镇,斯巴达、山地越野都是国家级的赛事。我们的三清茶园大草坪,有点像美国郊区,充满荷尔蒙、青春活力的味道。戴村有体育、有运动的基因,我们应该引导年轻人养成崇尚体育、终身锻炼的习惯。唯有好的体魄,才能开始爱生活、爱事业、爱人生。

  我想拍一部满屏荷尔蒙的电影,关于体育成长类的电影,希望让年轻人看到后,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我对电影项目充满热情,每周都会和我的编剧团队开剧本会,剧本一直在推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方向,电影不可能那么快完成。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拍一部吸引人的电影。

  然而,文化特派员的工作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这个工作周期只有两年,即使我两年的任期结束了,我的电影依旧会关注这片土地。我们的“江南秘境”,天生一副好模样,相信它能会聚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

  可以想象,未来某天的一个周末,大家来这里看看剧、看看电影、看看个展,沉浸于这座“江南秘境”的好风景,吃一顿南部八镇的乡村米其林。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也许,看到你分享的人会想:“下次在哪里,能给我一张票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3版:文化 漫谈
   第04版:文化 影像
从“种文化”到“送文化”,文化礼堂 振兴乡村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