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销两三百碗 萧山这家老面馆藏不住了

  ■记者 林青颖 贺一萍

  蜀山街道朝阳银座,有家七八十平方米的面店。

  正是饭点,贴在窗口的订单号短短十分钟就从40号增至62号,伴随着“叮叮”的提示音,订单还在增多。陆续又有几位食客到店,站在窗口前想要点单。

  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在“面王”上演。

  没有营销,没有推广,这家开了十七年的面店,经历过多次搬迁,再次稳稳地扎根在居民区的一角。每天聚集在这里的食客众多,他们只为同一目的——吃老朱烧的面/饭。

  食客老朱  开始做面

  老朱,全名朱云敏,萧山戴村人。

  2008年,他在崇化路上开了家“三品王”,专做本地面,没两年工夫,这家小店就“火”了,辉煌时,街边停了三排车,皆为一碗面而来。

  后来,崇化沿街部分房屋拆迁,面店搬到了高桥路南端,几年后,又落脚到蜀山街道朝阳银座,直至今朝。

  以前的“三品王”,名字有一日三餐之意,“品”为三“口”,即吃饭的形象。老朱有野心,想把面馆做得更大,于是就去申请个体户转公司——“三品王”用不了了,他想着,既然靠“面”出家,就叫“面王”吧。

  名字改了,但生意一如十几年前,后厨锅与铲交响不停,直至打烊。一天两三百碗是常事,最火爆时一天接了178个堂食单,加上外卖,可能有近400碗,那天的手是酸痛的,心里是满足的。

  很多人知道老朱有一身做面的好手艺,却鲜少知道,在40多岁开起首家面馆前,他只是食客,对锅里的油盐米面如何翻滚,一概不知。

  老朱年轻时当过兵,退伍后转业,在单位里上班,后来想出去闯闯,就辞职自己开公司,去干工程。

  那些年终归是缺了些运气,做生意,钱来得快去得也快,时间一晃就是北京奥运会,看着空荡荡的余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或许不是这块料,与几位亲密的战友聊了聊,最终决定开个面馆。

  不过嘴刁而已

  他是个新厨子,没师傅、没手艺,想讨老饕们喜欢,不是欠火候,而是柴都没进灶。入行,唯一能仰仗的优势,是他嘴刁。

  走南闯北,他吃过各地美食,对食物美味标准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有自信,若是做的东西能通过自己的味蕾,那这碗面也定然能被别人认可。

  他自己琢磨着抄面、做浇头,尝了不满意,就再做,循环往复,直至自己满意。

  片儿川、猪肝拌川、牛肉面,他掰着手指说着店内的招牌,“其实对于一家面馆来说,你要是片儿川能做好,基本上就能在萧山立住脚。”

  最早来店吃面的食客里,70%的人都会点片儿川。“点单后会给两个选择,可以选水冬菜,也可以选倒笃菜,这是我们店的特色。”他说,非要总结经验的话,唯两词,料多、新鲜,“说是配菜,都是要精选过的,我自己吃过认可了,才会给顾客吃。”

  面是圆圆的碱水面条(也叫潮面),是经过多次调整配方定下来的,十多年来都是跟同一个厂子合作,老朱很自信地说“独一份的味道”。

  还有汤底,他参考的是广州煲汤的手艺。干工程的时候,他在广州住过一个月,每天都要喝一下酒店里煲的汤,“我做的面汤,如果顾客喜欢喝,甚至能喝完,那就算是打了满分。”店里每天准备一桶100升的汤,天天见底,据说菜单上原本没有拌川炒面,只是汤消耗得太快,才添上去的。

  一直很认真

  萧山的面馆江湖里,没有明显的门派,风格各异,也少不了一些面以外的特色。

  比如小料。“面王”消耗量最大的小料就是脆青椒和油渣,做的速度赶不上吃的。

  老板娘说:“小料都坚持自制,保留独一份的味道。”

  “鲜辣,不是很咸,口味清爽,我喜欢在片儿川里放一勺。”一位客人说。每张桌上都摆着一瓶脆青椒,有时这桌吃完了,去别桌拿,还会有人来一句“等下拿回来哦”。

  后来又推出了咸菜、醋萝卜,也是供不应求。

  “油渣也是一绝啊!”食客们总不会忘记来一句,加油渣!

  客人反馈,油渣现炸现吃口味好,老板就是少量多次炸,后来销量越来越大,为了油渣不断供,店里甚至卖起了精品猪油。

  收拾好后厨,又是22点了。“一直汗流浃背,每天油光满面。”老板娘形容老朱。

  年至花甲,老朱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店里一共三个人,除了老朱夫妇,只有一位负责切菜和收拾大堂的帮工。

  而厨师,一直都是他,也只有他一人。

  为什么不找人来帮帮?

  “怎么说呢?”他想了想,回答,自己不想“忽悠”食客。

  “人多的时候烧不过来,忙得头都晕了。”他吐露的话语质朴,“但你要为顾客,为自己生存,必须得努力,是不是?做吃的就是这样,你只能认真做,不能忽悠,你忽悠他一次,他上当一次可以,第二次第三次他肯定不来。”

  老朱有个孩子安安,这也是他放不下生意的原因之一。

  提及安安,他说,心里是存着愧疚的。

  老朱夫妇忙店里生意的时候,安安就被安顿在大堂,从婴儿床到围栏再到如今偶尔还能帮忙接单,不少客人看着他长大。

  生意红火的另一面,是家庭生活的挤压缩小。凌晨四点半到店,一直忙到深夜归家,老朱说,能带安安出去的时间少之又少,只能偶尔下午店里休息的时候,到小区里转转玩玩,有时还要靠邻居们帮衬带一带。

  “真的没办法,走不开。”顿了顿,他继续说,“孩子还这么小,我们也不敢停,想着再拼一把。”

  春节期间,“面王”闭店了十天,除回了趟戴村老家,一家人也去周边玩了玩,享受了一番难得的三口时光。

  节后恢复营业的第二天,老朱更新了一条朋友圈——一段做面的短视频,配了些感叹开门红的文字。

  “做吃的我们一直都很认真!”他在开头这样写道。

  话题互动

  熟悉的烟火气再次升腾,小店为城市注入勃勃生机。萧山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人间烟火逢春记#话题,在新一年继续走进街头巷尾,关注小店经济,用微视角发现小店与城市的共生密码。欢迎读者爆料,推荐你所喜爱、信赖的各种小店、老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漫谈
共赴一场时代与影像的对话
新丰村: 春风三月学雷锋 便民服务解民忧
日销两三百碗 萧山这家老面馆藏不住了
三江新村电梯交付 “梯”升居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