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8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失”的鞋匠

  文/阮骏琳

  细雨朦胧的清晨,独自漫步在萧山老城的大街小巷上,已经是很久没有出来走走了,老城的变化,快到来不及去回忆。最初的机关幼儿园外立面焕然一新,沿人民路的商铺都已重新规划,整一条街仿佛新生一般,无论是建筑,还是颜色搭配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顿时感慨万千。

  一路走,一路都在刷新记忆,仿佛是熟悉的,却又是陌生的。街名是熟悉的,街道又是陌生的;商铺是熟悉的,老板又是陌生的;菜单是熟悉的,味道又是陌生的;乡音是熟悉的,人物又是陌生的……这种熟悉与陌生的感觉来回冲击着我的视野,莫名地一股淡淡的忧伤毫无感觉地出现在我的脑海——变化太快,就连想象力都跟不上。

  直到走在西门菜场附近河滨路上,忽然看见一处摊贩,地上摆着鞋底、鞋跟之类的,一把遮阳伞,一把简易折叠椅,旁边用一块破旧的木板写着“修拉链、皮衣、皮包、鞋子”,我的思绪才和记忆连上了线。

  是的,童年的时候,家人经常带我去儿童公园玩,走路必会经过河滨路。那时候的我很调皮,总是喜欢“不走寻常路”来吸引大人注意力,不好好走路的下场就是很费鞋,总是卡扣坏了或是鞋底开裂了,又或者是裤子的拉链开裂了……此时,大人就会沿路找到摆摊的修鞋匠。我记得有位修鞋匠很会聊天,总是一边忙活一边和客户攀谈,手艺确实精湛,效率也高。他戴着老花镜,眼睛却还是眯成了一条线在作业,手指缝里都是污垢,但这也是一个鞋匠人的标志。他那里的生意最好,回头客很多,好多同行竞争不过他就纷纷转行了。久而久之,无论是爸爸的皮鞋还是妈妈的高跟鞋,但凡坏了都找的是他。

  “这片现在只有我了,你儿子上次修好的卡扣没有再坏吧?”他熟练地用砂皮打磨着我爸爸那双褪色严重、折痕满满的皮鞋跟部,再贴上一块全新鞋跟。

  “儿子长身体,那双鞋早就穿不下了。”

  “哎呀,那真是可惜了。”

  当时的我虽然在旁边自顾自玩耍,但这段对话我是听着也记着。如今回想起这些多少有些怀念。

  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富裕的今天。我们使用的很多物品,尤其是消耗品不会再去想着“修”,更多情况下是想着“换”。尽管老一辈人经历过不同的生活年代,“修修补补再三年”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但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人类文明也在进步,那么我们的思想呢?思维呢?更是应该去进步、去探索、去理解这个时代出现的产物。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有矛盾的心理。既想着在改变中有所进步与突破,同时又不想改变且一直保持对原有舒适习惯的延续。然而,我们可以去怀念一个人或一种习惯,但我们不可能对新生事物不去接受或不去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惯,从而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修鞋的摊位依然在,修鞋的匠人却离开了,一旁的石栏上还留着电话号码,或许是为了仅有的那些回头客吧。行人看着我举着相机在拍照,顺带说了一句:“多拍点,这是古董了。”

  我等了很久,匠人一直没有再出现,我很好奇,真想看看如今的鞋匠人是否还是我记忆中的匠人?或许真的是一天也接不到多少单生意吧,匠人也无心守着摊位了。而我并不是来修鞋的,我只是这个城市的记录者、怀念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文化 乐活
   第04版:影像
今有女神,古有佼人 细说《诗经》中的女性之美
“消失”的鞋匠
柳笛声声唤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