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黄婷 通讯员 沈婉君
昨日早上8点30分,记者在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见到维修组成员倪卫东时,他正在室外检查他当天维修的第4辆公共自行车。
“这就是我们平时修车的基地。”沿着倪师傅手指方向,记者视线掠过一列列等待维修的公共自行车,这里便是萧山公共自行车的维修总站。基地内,摆满了各类维修工具和自行车零部件,而倪师傅的工位,不过是角落里一块几平方米、略显简陋的空地:一张小红板凳、一把风扇、一张折叠躺椅,还有一只装满各种工具的工具箱。
戴上橡胶手套,打完招呼的倪师傅转头就“捣鼓”起公共自行车。推、抬、翻、转,自行车在倪师傅手中不断变换着“造型”。“这车中轴松了,轮胎也扎破了。”确定好“病症”,倪师傅弯腰在他的工具箱里挑选趁手的工具。拆下脚踏,用扳手拧紧中轴上的零件,然后撬开轮胎,取出内胎,打满气,用平锉把内胎漏气点周边外壁来回锉薄,贴上补胶条等待风干,这便修好了,但并不是结束。
“我们有一套标准的保养维修标准,对每一辆自行车在维修保养以后,都要对刹车、轮胎、龙头、轴承、车座进行再查验和擦洗,确保将市民骑行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倪师傅说着,拿出手机扫描车身芯片,将此次维修记录下来。
蹲下、站起、弯腰……56岁的倪师傅平均一天要修近30辆车。重复的动作、繁琐的维修,倪师傅却乐此不疲。对确保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他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遇到已经磨损严重的螺丝,倪师傅会拿着起子一圈接一圈地松着,脸涨得通红。脚踏踩起来不够舒适,倪师傅也会再蹲下检查一遍,调节零件和链条,再上一层机油,直到车辆骑起来舒适,才肯作罢。
倪师傅说,修车,最难的是要找出坏在哪里,这个过程最考验耐心。“像公共自行车,我们遇到最常见的就是轮胎扎破了,还有就是链条松了,有些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有些也需要靠我们一步步检查才可以知道。”
在他的修理架上有一个饮料瓶,盖子中间插着一根吸管,这就是倪师傅他们自制的“机油瓶”。“别看这个很简陋,但是给自行车链条上油很好用,我们七个师傅人手一瓶。”这些源于修车经验的小巧思,不止一处。“针对不同车型有不同的零部件,我们就焊了一个套筒,两头是不一样的尺寸,而且把手加长了,这样拧零件也不累。”
不仅是维修,倪师傅还需要定期去站点保养。“我负责江寺、南门、山阴路和众安广场这几个片区的站点保养,对站点的每一辆公共自行车都要检查一遍。”这个时候,倪师傅就会带上他的“百宝箱”,万一发现车辆故障,就直接在站点进行维修。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站点的车也都是租借频繁。尤其是在路上看到有人骑着公共自行车,我总会格外关注些,看到大家都很喜欢公共自行车,我也很高兴。”倪师傅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后勤’工作做好,增加自行车的使用年限,让大家可以安全、放心地骑行,也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爱护公共自行车,让公共自行车真正成为萧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