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美芬
从去年开始,我就陆续看到一些关于电影《潮》的消息,这是一部反映萧山围垦历史的影片,投资人是一位南阳乡贤。当时我看了后颇感振奋,心中一阵喜悦。有这样的有心人将围垦历史搬上荧幕,让它以画面的形式永远定格下来,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从小,时常听大人们聊起凶猛的钱塘江潮。潮水特别厉害时,会导致坍江,淹没田地,令百姓的日子过得更为艰难。说到潮水,他们往往会谈起“围垦”这件事,我父母这辈几乎都参与过“围垦造田”这一工程。父亲与邻居们聊农事时,经常会提到“五万亩头”,那是围垦里非常辽阔的一片土地,而它就是父辈们用肩挑手扛的艰辛与跟潮水夺地的勇毅换来的。
如今,这一片围垦大地,已日月换新颜,高楼林立,马路宽阔,公园悠然,已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父辈们在钱塘江边一次次参加围垦建设时,也许没想到当年双手创出的这一片土地竟能在多年后呈现出这样的新风貌。
拦海造田,与潮水夺地!当年的围垦现场,犹如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父辈们在这里众志成城,肩挑手扛,奔走在泥泞的滩涂上,与凶险的江潮抢时间,汗水湿了衣背,肩头磨出了血,脚底长出了茧,硬是凭着萧山人的勇毅与勤劳,创造了这一世界造地史上的奇迹!如今,父辈们渐渐衰老,大部分已离开人世,围垦的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可能会慢慢沉寂下来。
在这一沉默的历史有可能会被逐渐淡忘之际,电影《潮》的横空出世,犹如一声响雷,唤醒了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它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围垦造地史。这是对这段难忘历史的致敬,是对广大围垦建设者们的致敬。它,以影像的方式,为围垦英雄们树立了“一块历史的丰碑”!
电影《潮》是一部带着“泥土味”的影片,片中的老百姓一生与土地厮守,看重每一寸田地,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江潮肆虐,历史上曾屡遭决堤,冲毁房屋与田地,沙地片的老百姓为保护每一分土地,同心协力保江堤。再苦再累不要紧,只要能守住每家的“饭碗”。影片中所讲的大多为沙地方言,在沙地出生的我听来,亲切朴实,仿佛一缕缕故乡的风。也有几位片中人物讲的是萧山南片方言,听起来也特别接地气。想当年参加围垦建设的,除了沙地百姓,还有来自萧山各地的青壮年。拦海造田,是整个萧山凝心聚力的大工程。
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源于真实的生活,人物塑造也颇为逼真。沙地人勤劳朴实,也善良内敛,影片对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设计没有刻意的拔高与渲染,而是追求一种尽可能的真实朴素的表达,这份表达上的克制很好地将沙地风情真实呈现。
影片中的山宕采石场景,还原了当年这一行当的惊险。影片中采石工被塌方的山石压住不能动弹最后不幸身亡的事,在当时的民间也是有耳闻的。修筑江堤需要石头,因此采石作业虽然危险,但却不能不做。
当记忆随着时间退去,这些历史又以镜头的方式记录下来,无疑给后人带去了一份历史的真实与激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凭空而来,靠的是无数前辈当年不计得失的负重前行。在观《潮》之前,我一直对这部电影抱着一份别样的期待,观《潮》之后,我更加确认了这部电影的价值,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萧山本土电影,一部讴歌萧山弄潮儿精神的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光在于记录光辉的历史,更在于激励今人奋发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