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君
在许多现代商场和景点,年轻人举着咖啡杯驻足拍照,穿着汉服讨论宋代点茶技艺,95后博主一边直播一边学习萧山花边编织手法……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却因“知识型消费”的黏合,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日常。
与传统商场“买完即走”的模式不同,这些空间将购物与自然探索、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年轻人戏称其为“遛自己的精神公园”。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消费行为的代际变迁,更与萧山“青年向往之城”的设计紧密咬合——一场关于城市青年生态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知识型消费的崛起:
从“货架逻辑”到“意义供给”
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萧山非遗市集吸引游客近140万人次,其中超60%为年轻人,相关文创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15%。这与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5春节消费数据报告》结论不谋而合:18—30岁群体更愿为“文化附加值”付费,例如结合地域特色的手作体验、艺术快闪等。萧山的商业体敏锐捕捉了这一趋势,将地方水文历史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场景,将地理知识与网红营销巧妙嫁接。
知识型消费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意义消费”的饥渴。当物质丰裕成为常态,商品的功能属性逐渐让位于情感与认知价值。萧山文旅局推出的“青春潮玩路线”中,9条主题线路均包含文化体验节点,覆盖文创园区、博物馆、自然景观等点位。例如青春潮玩之旅,串联浙农东巢艺术公园(工业风文创)、五七公社(艺术聚落)、萧山博物馆(地方文化)、浙东运河展示馆(非遗与历史)等,覆盖文化体验节点;城市封面之旅包含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文化)、钱江世纪城公园(城市地标)、中国水利博物馆(科技与水利文化)等。
这种设计暗合了社会学中的“游戏化学习”理论:通过轻量化、趣味化的知识嵌入,消解传统教育的压迫感,让消费成为自我提升的“软性入口”。
第三空间的进化论:
从星巴克到“社交实验室”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期待萧山新商业体中有了本土化演绎。这种模式与传统商场“货架+餐饮”的单调组合不同,例如商场面积用于公共文化空间,展区旁设置开放式自习区,非遗工坊与咖啡吧共享动线,甚至引入“共享办公胶囊仓”——年轻人可以一边喝奶茶一边赶PPT,或在剧本杀结束后顺路选购文创周边。
这种“非目的性消费空间”的营造,可以精准击中年轻人的社交痛点。根据《2025春节消费数据报告》,温泉、Livehouse、运动赛事等“体验型消费”订单量同比增幅超过40%,而单纯购物消费占比下降12%。萧山商业体正通过垂直场景细分构建差异化体验:杭州萧山万象汇以“亲子成长+艺术教育”为核心,推出文物修复、非遗手作等知识型课程,并联动心理机构打造治愈空间;萧山众安广场通过国潮运动街区、沉浸式戏剧等,融合文化探索与运动娱乐,满足年轻客群的松弛感需求;朝龙汇D+PARK则聚焦“潮流运动+社交”,引入攀岩、滑板等专业设施,并举办街头竞技活动强化社区联结。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城市对青年社群的系统性孵化。萧山“青春十条”政策通过“萧然青才卡”整合消费优惠与公共服务(如运动场馆折扣、政务服务通办),引导青年向商业综合体聚集。例如,同进·韵动城等新商业体主动对接政策,开设青年创业孵化区、技能培训工坊,形成“消费场景—技能提升—社群联结”的良性互动。当年轻人在商业空间参与咖啡拉花课程或AI应用沙龙时,实质是政策红利与商业创新共同推动的青年成长实践。
争议与反思:
文化赋能还是流量噱头?
今年3月21日,萧山区正式启动全年1000万元文旅体消费券发放计划,通过“旅游+体育”双场景激活消费市场。文旅消费券聚焦酒店民宿领域,在飞猪、美团平台设置阶梯满减规则,覆盖湘湖逍遥庄园、开元森泊等60余家酒店。体育消费券则通过【萧然青才】小程序发放200元面额券,定向支持奥体中心游泳馆、萧山体育中心等四大亚运场馆的游泳、篮球等常规项目。截至4月1日,文旅消费券核销率达75%,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52%,其中“酒店+景区”套餐占比31%,政策红利初步显现。
尽管“博物馆式商业”广受追捧,争议亦随之浮现。仍有部分消费者吐槽文化快闪“形式大于内容”,“扫码听讲解”的音频质量参差不齐;学者则指出,过度依赖网红打卡可能导致文化符号的扁平化,害怕无人深究文化脉络。
对此,商业体的运营方尝试在流量与深度间寻找平衡。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避免“体验通胀”。当每个商场都开始复制“标本+咖啡”“非遗+市集”的公式,年轻人的审美疲劳将到来。我们期待进一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例如,将围垦精神、潮涌文化转化为互动装置,或开发“萧山方言剧本杀”等更具在地性的产品。毕竟,真正的“知识型消费”不应止于浅尝辄止的猎奇,而需构建可持续的意义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