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方晨光
在2019年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的《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中,提出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其中前面三条诗路在萧山湘湖汇聚。从晋代至清代,历代文人在诗路上留下上万首诗词名篇,展现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城镇风物图、浙学文脉图,诗意画卷铺就浙江文脉。湘湖是浙江诗路汇聚地,孕育于吴越时期,发展于晋唐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构成“诗画湘湖”的重要支撑。
湘湖是“浙东唐诗之路”首埠
浙东唐诗之路,是当代学者根据唐朝诗人行吟于浙东大地而理出的一条诗歌之路。主线是浙东运河—鉴湖—曹娥江—剡溪—天台山。浙东运河全长78.5千米,萧山县境内21.6千米,是湘湖灌溉的主要河流。浙东运河,在西兴段称“西兴运河”,萧山县城内称“城河”,萧绍段称“萧绍运河”;因为历史上主要是地方官府组织维修的,所以也称“官河”。运河萧山段,现流经西兴—城厢—新塘—衙前等镇街。位于湘湖灌溉区范围主要有义桥、闻堰、西兴、城厢、蜀山、新塘等镇街。
唐朝的诗人们,南下浙东,首埠是钱塘江南岸萧山,诗人李白、杜甫、贺知章、王维、王昌龄、吴融、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宋之问、常建、李绅、刘禹锡、綦毋潜、罗隐、戴叔伦、刘长卿、皇甫冉、钱起、方干等,经西兴与渔浦沿浙东运河坐船而行,一路上探寻山水田园、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诗歌。所谓“北人归欲尽,犹自住萧山。闭门不曾出,诗名满世间”(唐戴叔伦《题秦隐君(秦系)丽句亭》)。据《萧山市志》“萧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记载,唐代诗人在萧山写的或与萧山有关的诗歌有80余首。
湘湖是“大运河诗路”节点
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是依托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而形成的文化展现区域,是历代诗人寻迹江南的重要文化水脉,沿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浙东运河一路往东。湘湖处在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交汇的节点上,浙东运河沿湘湖边缓缓流过。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有诗歌出现;在唐朝是“浙东唐诗之路”首埠,宋朝湘湖水库形成后,浙东运河是湘湖最主要的灌溉河流,运河文化古迹是唐诗宋词的主要内容。明清时期,船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沿运河商贸繁荣,形成许多集市,诗人们乘船、寄驿、探幽、送客、宴友,常常以诗画作为礼物相赠。春秋时期,越大夫文种有《固陵祖道祝词》,句践夫人唱《乌鸢歌》;东晋的苏彦,南朝的谢灵运、谢惠连、丘迟、江淹等留下诗篇。
“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勿言一水隔,便与千里同。”(唐白居易《席上答微之》)唐朝贺知章《晓发》、杜甫《解闷十二首》、萧颖士《越江秋曙》、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刘长卿《送李校书赴东浙幕府》、皇甫冉《西陵寄灵一上人》、李嘉祐《送朱中舍江东》、皎然《送刘司法之越》、白居易《答微之泊西陵驿见寄》、张籍《送李评事游越》、张祜《越州怀古》、温庭筠《送卢处士游吴越》、施肩吾《越溪怀古》、方干《送友及第归浙东》等等。
“路隔西陵三两水,门临南镇一千峰。”(宋秦观《次韵公辟会蓬莱阁》)宋元张咏《归越东旧隐留别秦中知己》、沈括《送程给知越州》、王禹偁《送李中舍罢萧山赴阙》、林逋《送皎师旭越》、王安石《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陆游《雨中泊舟萧山县驿》《稽山行》、苏泂《西陵道中》、真桂芳《渡江之越宿萧山县》、袁桷《越船行》、仇远《渡越》、萨都剌《夜过白马湖》、王冕《送章德远教官自湘湖归慈湖》、吴师道《题高彦敬越山图》等等。
“忆别钱塘二十年,夕阳山色晓潮边。隔江千里美人远,梦落西兴旧渡船。”(沈周《越水图》)明清任源《送刘伯温先生入京》、刘基《题<烟波泛舟图>》《萧山山行》、刘绩《题<西陵差别图>送姚进士》、钱安《舟中遗怀》、谢肃《送翱天碧住萧山净土寺》、魏骥《舟发湘湖抵峡山途中书事》、胡应麟《送董大之会籍》、梁辰鱼《送许明府公旦之萧山》、任瑄《送魏仲房赴春闱》、毛奇龄《送宋臬台由绍兴道赴任杭州》《暮潮行别朱公子簪原》、朱彝尊《萧山道中》《送毛检讨还越》、梅清《越中漫兴》、高宗弘历《萧山道中作》、葛祖亮《送总山归湘湖》、厉鹗《舟过觉苑寺》、金志章《游越杂诗》、邵晋涵《晓次钱清江》等等。
湘湖是“钱塘江诗路”环绕地
钱塘江水系,包括上游的新安江、衢江、婺江、兰江,中游的富春江、浦阳江,下游的钱塘江以及众多分支河流构成,沿江地区山水错落,河海相连。湘湖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汇流之地,南、西、北被浦阳江和钱塘江包围。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绕水生的自然环境,又有多处钱塘江过江码头的人文环境,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成就“钱塘江诗路”的重要内容。旧时,钱塘江南岸有临浦、渔浦、闻堰、钱江、西兴等渡口,其中渔浦、西兴在古代最为著名,历朝的诗人们留下众多诗作。南朝谢惠连,唐朝孟浩然、崔国辅、陶翰、王维、储光羲、皇甫然、独孤及、钱起、耿湋、严维、常建、杜牧、方干,宋元潘阆、苏舜卿、刁约、沈括、沈辽、苏轼、李纲、陆游、真山民、方夔、元好问、马臻、王冕,明清刘基、高启、陈洪绶、毛万龄、朱彝尊、陈至言、王雾楼等数十位诗人到过渔浦,为渔浦留下诗作。东晋苏彦、谢惠连,唐朝刘长卿、皇甫冉、薛据、白居易、李绅、元稹、温庭筠、吴融、张南史,宋朝王安国、严羽、刘过、陆游、吕本中、楼钥、王炎、苏泂、吕祖谦、施枢、林希逸、董嗣杲、释绍蒿、戴昺、陈允平,元朝张九思、王镃、戴表元、张翥、朱德润、镏涣、黄镇成,明朝高启、来励、何舜宾、来天球、杭淮、范钦、徐渭、赵志皋、任四邦、王逢、沈周、童瑞、来三聘、来集之,清朝毛万龄、毛奇龄、李邺嗣、单隆周、张远、朱彝尊、周起莘、陈至言、王廷枢、钱霍、爱新觉罗·弘历、屠倬、来裕恂、郁达夫等均有诗描写西兴。历史上,渔浦、西兴还是钱塘江观潮的好地方,有诗为证。东晋苏彦“洪涛奔逸势,骇浪驾丘山。訇隐振宇宙,漰磕津云连”的《西陵观涛》诗,宋朝苏轼“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的《瑞鹧鸪·观潮》诗,“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宋潘阆《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诗,“西陵渡口山日出,芦芽青青柳枝碧。龛山赭山潮东来,黄郎刺船水如席”(宋郑洪《题春江送别图》)诗,“君山洞庭隔江水,彭蠡无风波浪起。明窗晓晴图画开,兴入湘湖三百里”(刘基《题<湘湖图>》)诗,便是最好的例证。
(作者系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湘湖志》执行主编、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