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2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读《长征》我泪流满面

  ■文/ 陆永敢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同志一首七律《长征》,意境雄浑浩大,感情真挚奔放,构思磅礴奇伟,如浩瀚诗海中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而《长征》一书,归属纪实文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75万字。作者王树增,其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等。

  长征是什么?

  王树增的《长征》一书,做了详细的描述与纪实。

  它是一次不畏艰险的远征。全程跨越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总和,比欧洲国土面积还大。长征,翻越二十多座巨大山脉,其中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三十多条河流,包括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险要的,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战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发生一次。与此同时,战士们还面临饥饿、寒冷、伤病与死亡的威胁。

  长征是一次不畏牺牲的远征。史料为实: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全军仅剩近八千人。一九三五年三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踏上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多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踏上长征之路,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长征是一次传播理想的远征。这是一双草鞋、一杆土枪,汇聚的一支浩荡铁流;这是一颗红心、一种信仰,凝固的一种梦想征程。这支队伍,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占百分之四十。后有追兵,前有阻击,天上有飞机大炮,在数天未见一粒粮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翻山越岭,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长征的胜利,是一种信仰理想的胜利,一种团结奋斗的胜利。冻死在途中的是,负责后勤保障的首领,饿死的战友,是负责伙食的炊事班战友。

  世界上没有像红军那样,官兵的服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心中的理想信念是一样的。血腥顽强的湘江之战、拨准航向的遵义会议、叫敌人听指挥的四渡赤水,详细展现在文字中。那一座座桥、一条条河,一梁梁山,讲述着当年的故事。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担负后卫任务,当中央红军与其他部队顺利渡过湘江后,三十四师却陷入国民党军部队的重重包围之中。拼死突围中,全师官兵大部阵亡,师长陈树湘也因负伤被俘。湘军用担架抬着他,回长沙报功时,他却在担架上撕开腹部伤口拧断肠子,壮烈牺牲。那年陈树湘,年仅二十四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目标,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新长征路上的后来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梦笔桥
   第04版:文化 悦读
浙江四条诗路 三条汇聚在萧山湘湖
重读《长征》我泪流满面
怎样订制人生的秘诀
区管乐协会合唱团赴临安消夏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