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8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十三岁毛师傅:

心正则秤灵

确定秤杆 是否笔直
分步
配砣
定刀口
细磨、校正铜套
毛师傅正在展示制成的木杆秤
毛师傅的“工作室”
毛师傅的“老伙计们”
非遗
扫一扫 查看更多内容

  ■文/首席记者 童志辉 摄/记者 周煜程

  南阳街道迎春老街上,93岁的杆秤匠人毛师傅从12岁开始学徒,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行当已有八十来个春秋。

  毛师傅本名叫邬杏祥,因为周边邻里叫习惯了,这个称呼也就伴随了他几十年。尽管退休已经31年,邬杏祥依旧保持着做秤的习惯,每天上午都会到家对面的小工作室,敲敲打打个半天。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盏小灯,就撑起了这个工作室的全部。传统手工制秤的工序十分繁杂,有10多道工序。对毛师傅而言,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定刀口、套铜套、配砣、装钩、分步、打眼、磨光、校正等工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序,却十分重要。

  “这个叫做武钻。”他一边忙活一边介绍,钻刀孔、钉星花的时候必须要用到,虽然是件木匠工具,但是杆秤匠人少不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有些人直接用电钻代替。像我们么,还是武钻用得习惯。”

  虽然现在材料大多已可机制,所以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这几十年做秤生涯,毛师傅一直沿用着当时传下来的传统技艺,许多工具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会使用了。“每一道工序都要用心去做,一点也不敢马虎,这样做出来的杆秤,就像一件工艺品,看着也觉得舒心。”

  谈起学做秤的原因,用老人的话来说,“那时是为了混口饭吃”。毛师傅9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里三个孩子,他排老二。为了维持生计,12岁的他经人介绍去了一家秤店,拜师当起了学徒。从此便开始了做秤这门行当,没承想,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那时候没有电子秤生意好得嘞。药店的戥子、做生意的盘秤、钩秤,还有来找我们做收药材的木杆秤,那种可大了,有一人高。”毛师傅眼睛里闪着光,一边回忆一边比划着。他说生意红火的时候,一个秤店五六个师傅一起忙活,杆秤仍然供不应求。

  1949年,老板给了邬杏祥等一众职工做秤的材料和工具,就把秤店解散了。后来,经朋友介绍,南阳还没有秤店,他把秤担子挑到了南阳,在这里成家立业了。

  如今来找毛师傅做秤的,大部分并不是为了做生意。萧山人有很多传统都离不开一杆秤,如乔迁的、嫁娶的、开业的,都会来找他做一杆秤。“现在销量虽然不是很好,但生活中它还真的省不了。所谓称心如意,就为讨个好彩头。”

  透过老花镜,从老人专注的眼神里,不难看出,随着岁月的叠加,这些技艺和坚守已经与他的生命密不可分。正如他门上的一块红底金字非遗招牌:匠有匠心,心正则杆灵。守着这份匠心行稳致远,这或许就是他给后辈最真挚的寄语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九十三岁毛师傅:~~~
   第01版:时政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影像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心正则秤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