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肖君 靳林杰
“日晒雨淋受风寒,风吹雪冻河里忙,一船螺蛳换几钱,养家糊口度日如年!”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化解风波耙螺蛳,前人铺路后人踩,乡贤引领共富路,锦绣港湾向未来。”
杨汛村最新编排了一出农村现代越剧小戏,以耙螺蛳为话题。这就是原创小戏《“征”地风波》里的越剧唱词。
说起衙前镇的杨汛村,最出名的农事莫过于耙螺蛳,这个手艺据说传承了千年。
为了让耙螺蛳这项古老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讲好新时代共富故事,眼下,杨汛村用文艺赋能的方式,弘扬延绵千年的渔耕文化。这部小戏刚演过一场,村民看得很有带入感。
因为这部耙螺蛳原创小戏就是由村民讲述、专业编剧创作完成的。剧本一共有2300多字,上台的专业演员主要有4个,分别是晓坤、梅嫂、秋双和康伯,其他是群舞演员。剧情围绕拆房屋建一所文化礼堂为线索,展示了杨汛村过去耙螺蛳的艰难岁月,最后的落脚点是建一个礼堂保留耙螺蛳精神,获得了村民的认同。
一个村里想单独编个小戏,倒也新奇。那么,耙螺蛳原创小戏的底本来自哪里?
“靠水吃水,作为一项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活计,耙螺蛳是老一辈村民的集体记忆,也是我们村民早些年赖以生存的手艺。主要就是讲我们村里人自己的故事。”据杨汛村宣传文化员胡秀红介绍,杨汛村紧临西小江,拥有2600多米长的江岸线,水域辽阔,江水清澈,盛产肥美的螺蛳。过去,村里最多的时候有两三百条船“耙螺蛳”,现在还有八十来条船。 傍江而居的村民们结伴“耙螺蛳”,粗略计算,全村仅靠“耙螺蛳”,一天的总收入就有5万元以上。
耙螺蛳原创小戏的人物原形是谁?其实都来自杨汛村里的几个耙螺蛳高手。虽然戏中的康伯只是拎了一袋螺蛳,扛着耙螺蛳的工具上台,但他的人物形象却代表了辛勤劳作的一代代杨汛村村民。比如今年58岁的徐师傅,家里祖辈都是耙螺蛳的,他也干了40多年,靠一艘小船、一根螺蛳耙、一个耥斗,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胡秀红觉得这场越剧小戏只是一个开端,“小戏,只能点到为止,以后若能做一个大戏,还有很多人物故事可以挖掘。”
在耙螺蛳原创小戏里,也体现了一个“共富”元素。别看螺蛳个头不大,带给村民的可是大大的福利,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就靠耙螺蛳产生了“万元户”,现在不少人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像徐师傅这种高手,月收入在万元以上。而今年70岁的徐老伯也是个中好手,他有一次连续2天共耙了6000多斤,卖了约4500元。
怎么把耙螺蛳传承和发扬起来?小戏里也点到了,就是梳理耙螺蛳文化和保留其精神,这也是杨汛村的真实写照。
“耙螺蛳这项技能,确实是个辛苦活,年轻人几乎很少涉足,因此我们的‘渔耕文化’以另一种形式传承着。”徐老伯说,新建的杨汛村文化礼堂,三楼就是杨汛渔耕文化实物展示厅,通过老宅旧院、生产劳作、乡风民俗等内容,生动展现了杨汛村的历史文化、村民生活的变迁和精神面貌的吐故纳新。
对于这部越剧小戏,衙前镇级层面是非常支持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小小的螺蛳从村民们靠江吃江的营生,变为百姓致富的秘诀、远近闻名的美食,如今更是成为具有杨汛村特色的文化标志。未来,衙前也将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向全省推介衙前美“蛳”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