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大咖畅谈文化

扫一扫看视频

  李萍  需要着力的三个方面

  萧山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人文历史丰厚,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样式,从各方面来说,人文萧山这块牌子完全可以打响的。在当下,讲好萧山故事,拓展萧山文化氛围,要紧紧围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核心路径,实现人文萧山的历史性跨越,更好地开枝散叶,更好地彰显萧山魅力。要打好这张文化牌,应积极破局,找到更理想更完美的抓手,有规划分阶段实施。

  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的

  彰显应齐头并进

  无论是许询、贺知章、杨时、任伯年,还是朱凤标、汪辉祖、蔡东藩、汤寿潜等,萧山不缺历史文化名人。如何使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让这些独特的故事发散光芒,需要深度挖掘,并要外延至这些人的“朋友圈”,最终形成创造性转化成果。地域文化,八千年跨湖桥、古越、浙东唐诗之路、运河、湘湖……每一样都可以创新性发展,演绎经典。像萧山标志性的围垦精神文化,也没有更好地彰显,缺少触及灵魂的文化样式。人文历史要重视,地域文化更要彰显,因为这是萧山独有的,任何人都拿不走的。

  多层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质地要提升

  萧山的各类文化活动并不少,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文化活动,要具备高超的策划力,要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要承载丰富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要具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一核心要素。萧山要有高端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既要有年轻人乐于参与的新潮的文化活动,也要有基层人民群众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群体的精神需求。一些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并能给萧山带来极大人流量的活跃文旅的活动可以考虑合作举办,也可以独创一些具有鲜明萧山辨识度的文化活动。要培养一支由地方文化名家引领,以文化骨干、文化经营和文化策划人才全面融合的队伍。

  优秀的文化成果

  需要加大传播力度

  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萧山优秀的文化成果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尤其要与省市接轨,体制机制需要创新,努力把萧山文化送出去。各个文化单位和各类文化场所,都要打造或创造符合自己特性的有持续性的文化品牌,形成从上到下的“文化综合体”和“文化超市”。

  (李萍:萧山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萧山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施加农   加大大名片的宣传

  我们萧山有悠久的历史,有8000年的文化史,还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我们的城市和城市的面貌,虽然做得很现代化,也很精致,但是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种文化的色彩。

  要提高萧山的文化氛围,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是体制内文化部门文化机构对此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人才的引进,我们的手笔不够大。同时我们真正的文化资源,没有好好地利用,我多次呼吁要把我们的文化遗产,包括这个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我们的旅游规划中去,制定一个长远的、宏观的规划,然后按计划分年度实施。

  文化资源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是比较难的。但是我们可以抓住一些重点,以点带面地先把它做起来。

  比如说我们可以首先把文物资源最集中、数量最多的进化镇作为一个重点先抓,先投资,先做,然后慢慢带动沿线的文化资源的利用,这样就把一条旅游线串联起来了,萧山至少可以做两条旅游线。

  一条是南部南线,从临浦的西施故里,到所前的名人及名人墓葬,再到进化的陶瓷(毛湾里窑址)。进化陶瓷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加上古村落老街、葛云飞汤寿潜的名人效应,完全可以做成一条旅游线。当然也可以转到浦阳,再到河上楼塔戴村,那么这一天下来就非常丰满了,可能一天还不够,还有一条线,就是从东面新塘的朱凤标故里,萧山相国故里到红色衙前。到坎山的佛教文化,一直到党山的南大房,这又是一条串联起来的旅游线。

  萧山的文物景点,它有个不足的地方,叫做小散,就是每一个文保单位,它都不成规模。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串联起来,就像珍珠一样,一颗珍珠很小,串联起来就是一串,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产品。

  我们应该以湘湖为核心,辐射到南面和东面两条旅游线,这样就可以形成萧山的二日游、三日游,可以把游客留住,带动我们一些产业的发展,包括土特产的销售,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把旅游收入反哺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跨湖桥文化和进化原始瓷窑址以及贺知章、葛云飞、任伯年这些都是响当当的文化资源,是完全可以对外打响这些大名片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力度。

  (施加农: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萧山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

  俞梁波   保护传承与创新 

  萧山地处杭州东部,有“浙东首邑,於越名邦”的美称。8000年前,萧山先民就在古湘湖边繁衍生息,创造了耀眼夺目的跨湖桥文化,一条浙东运河流过萧绍平原,涓涓流水托起了这片土地生命的母章。流水潺潺,山花漫漫,呼吸之间尽是地灵山秀的气息,萧山犹如一棵茂盛的参天大树,分岔的树枝上正泛着垂青的新芽。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是营造浓烈文化氛围的前提,是萧山发扬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萧山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历史范围广、程度深,萧山可以以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切入点,立足萧山实际,全面挖掘文化资源、厘清文化脉络,排出文化元素清单列表,提炼出具有文化辨识度、产业发展力等重要元素,达到文化溯源的目的。

  跨湖桥文化是距今8000年的史前文化,对我国舟楫文化和世界造船史研究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萧山要深挖跨湖桥文化内涵,提出相应保护举措和对策,特别是与上山文化一起申报世遗,通过持续举办跨湖桥文化节等丰富而有影响力的活动,保护历史文脉,实现更有力的保护与创新。

  萧山是江南水乡,浙东运河与钱塘江文化孕育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沧桑,萧山还是三条诗路(唐诗之路、运河诗路和钱塘江诗路)的交汇点,浙东运河与钱塘江是作为萧山精神的内涵所在,对地域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萧山可以以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为中心发掘水文化,展开系列相关活动,增强文化氛围的元素。

  发展非遗经济

  要推动萧山非遗系统性保护,不断夯实名录体系建设工程,促进文旅融合、文教融合和非遗品牌打造,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萧山区要利用全省首个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平台和全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创建的契机,打造“钱塘潮涌”传统工艺工作站和26家非遗工坊具有萧山地域特色的非遗品牌,推动非遗馆和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切实将非遗保护融入时代、融入生活,用非遗经济推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用非遗品牌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使得非遗保护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体系。

  扩大群文工作影响力

  要进一步围绕萧山历史和人文展开群文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扩大群文工作影响力。可通过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文化管家”项目的进一步做深做实,大力推动镇街“一镇一品”和“一村一品”的打造,有效提升基层三团三社群众文艺团队的品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做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艺术手段创作出各类具有萧山特色的精品力作,深层次宣传萧山精神,讲好萧山故事。

  (俞梁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协党支部书记兼副主席、萧山区文联副主席,萧山区作家协会主席。)

  马亚囡   期待音乐厅早日建成

  在硬件建设方面,我希望萧山能够建立专业的音乐厅,让高雅音乐走进萧山,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引进高等艺术院校,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萧山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音乐厅,这个想法其实由来已久。当时,我的恩师颜莉亚举办师生音乐会,我作为总导演,与大家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投入了不少资金来营造音乐厅的氛围。音乐会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效果不错,于是都很期盼萧山建造属于自己的专业音乐厅。近年来萧山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没有一个像样的音乐厅,的确与萧山的形象不大匹配。外来的专家开玩笑说,萧山是世界的,因为国际机场名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所以萧山应该尽早把专业音乐厅的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在软件建设方面,我期待建立各类大师工作室,实施文化艺术人才孵化计划;要有国际视野,忌做井底之蛙,推进“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引领全区文化建设;我也很期待全民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全方位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干部能带头走进博物馆、剧场,走向文化艺术场馆;萧山完全有条件创作一部体现萧山精神的歌剧,比如以大围垦、潮涌萧山为题材,来宣传萧山,宣传萧山精神。

  (马亚囡:女高音歌唱家,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歌剧教研室主任。)

  (本版文字整理肖文,有删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公益
文化大咖畅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