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2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地道道的“洋芋艿”

  文/子奴

  乡村有很多“洋”字开头的物件。雨伞叫“洋伞”,蜡烛叫“洋蜡烛”,煤油灯叫“洋油灯”,铁桶叫“洋铁桶”,缝纫机叫“洋车”,袜子叫“洋袜”,人民币也叫“洋钿”。

  如果这一切都是外来的,那称土豆为“洋芋艿”也不能排除吧,外祖父却说,那是地道的方言叫法。

  乡村的童年,简单。玩泥巴,玩最简单的游戏;吃土里生长的,长得也如土地般壮硕健美。乡村的生活很简单,因为简单,寥寥几字就能画出乡村简笔画。就像古诗词里说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蚕桑、田、溪头、莲蓬,说的都是乡村风物,字里行间都泛着泥土味,接地气,应市井,自然,清新,淡雅。也像俗语里讲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此天地人和。“民以食为天”,则道出中国人的民本思想,有点教条主义气氛,却也实在。食,可以是五谷杂粮,菜蔬瓜果,可以是此基础上的再加工品,说到底,离不开土地。

  五月麦熟时节,正是洋芋艿大熟时,洋芋艿丝和自家麦粉做的麦疙瘩烧在一起,再放点咸菜,就是神仙来了也不想理睬,父亲如是说。洋芋艿,我们小时候是当饭后零食吃的,特别是那种一篷二十来个如枇杷大小的。吃完午饭去学校的路上,边剥皮边吃,手里拿着的、衣袋里藏着的,也有个别同学放在随身的透明塑料袋里,下午第三节课间当点心吃。

  乡间的做法是蒸着吃。地里收来的洋芋艿直接放在灶间的竹筐或地上,烧饭前洗干净黄泥,拿一片屋后墙角寻来的瓷碗碎片,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瓷片锋口抵住左手拿着的洋芋艿轻轻地刮去表皮,切片后,摆碗,然后放在下完米的铁锅蒸架上,与饭同锅蒸煮。有时蒸的菜多,嫌碗占去空间,就直接放蒸架上,部分蒸出来的洋芋艿片,金黄焦酥,是意外的惊喜。吃前拌上猪油和酱油,这金黄焦酥,挑出来单独吃,对于舌尖,那就是美味。也有刚从地里挖来的,极新鲜的,只沾了水用大拇指指腹一揉,薄薄的皮就被褪去,这样蒸熟后软黄香糯的洋芋艿,准给家里最小的孩子吃,仿佛吃母鸡的头生鸡蛋,满溢着对晚辈的慈爱与祝福。

  在乡村,许多孩子都有偷菜吃的经历。蚕豆熟了剥蚕豆,豌豆结荚摘豌豆,萝卜冒白拔萝卜,番薯露红掘番薯。放学回家的路上,绿绿的菜地,各种农作物次第繁盛,成堆结果,哪个孩子不想顺手摘一把嫩豆荚或挖个萝卜嚼个痛快。多数时候,孩子们会躺在密密的野草丛中吃掉这些战利品。豆壳埋在地下,以期神不知鬼不觉,鲜有菜地主人知道,家里的父母哪能泄露半字。被偷的菜地主人事后发现也不会大张旗鼓,最多怒骂一声便了事,他自家的孩子还指不定偷吃了谁家的番薯萝卜呢。所以在乡村偷菜吃这一桩事,只归到孩子调皮捣蛋中去,谁也不会郑重其事把这行为当作偷菜,一个萝卜十来颗豆谁家都赔得起,这冥冥之中蕴含着对缺乏零食的乡村孩子的关爱。

  鲁迅笔下的“六一公公”,对于夜里撑船看社戏回家偷罗汉豆吃的阿发等人,表现出的难道不是长者的爱护。

  我有一个堂哥,长得浓眉大眼很是好看,性格文静,常带弟妹玩乐。一次,他和本村几个同学去地里偷洋芋艿,个头小,数量又多。他们用别人放在菜地棚架的农具,砸破洋芋艿,轻松快速剥皮,直到放在生起的篝火里烤熟吃尽,才熄火赶回。星星在黑黑的天幕眨着眼睛,月亮也从厚厚的云层里御风而出,夜色里,点点篝火褪去。明晨的太阳出来时,那溪边的灰垢会在老牛的哞哞声里慢慢飞扬殆尽,赶牛人照例只露出狡诘的笑。

  在我们农村,有一种浑身长毛的芋艿,味道和外表都更乡村、更具中国特色,却比不上洋芋艿有名。食物,固然因人而异,能为人喜欢何尝不是一种欢喜。先不说凭着称呼崇洋媚外,一口一个的洋芋艿,在乡村,你再莫要标榜它是外来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 乐活
   第04版:天下
地地道道的“洋芋艿”
窝·房子·家
品香,享受宁静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