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杜群智
苏东坡曾经在他的诗歌中饶有兴味地写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焚香探幽,品尝香茗,这种诗意的生活给予了无数文人雅士精神的愉悦和创作的灵感。
在清室中慢慢拨动香粉,放慢生活的脚步,你便也能在宁静中感受并享受内心世界的美好。
与“香事”结缘由来已久,因为喜爱古诗词,在吟诵古诗词中总能追逐到诗人写到“香事”的诗句。
白居易晨起焚香读书:“晨起对炉香,道经寻两卷。”杜甫携香写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李商隐坐看香气缭绕:“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黄庭坚爱香如痴,自称“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李清照存世的五十九首词中,有二十二首和香有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陆游的诗词中也弥漫着香韵“团扇兴来闲弄笔,寒泉漱罢独焚香。”写香的句子,在中国的诗词库里可以随意撷取。
自幼读过的诗词在心中种下了爱香的种子,而真正开始和“香事”结缘,则是有一次在西安遇到了一位品香师。我们聊起香事,他拿着自己制作的各种香给我展示时,我好像无师自通地能够明白香料背后想要表达的情感。
浓烈的香是热烈的追求,如牡丹一样的绚烂;清雅的香想表达向往田园的隐逸。这种种的香品,好像正是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些诗词背后的诗人形象便也更加具体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此时的我,对于香的认识和接触,更多是停留在诗词的印象。然而,在我们的相谈中,这位朋友问我,你这样爱香,为什么不自己来品香制香呢?这番追问,让我突然间开了窍似的,是呀,为什么不呢?
于是乎,香篆品香就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宁静的室内,铺展香帘,放置香炉,轻轻地添加一层香灰,用香押将香灰整理平整,放入香篆;用香匙从香盒中轻拾一勺香粉,放入香篆中,再用香勺慢慢整理,让香粉进入香篆的空隙;轻扣香篆,缓缓提起香篆,看着香粉脱模成型,点燃后香气缭绕满室,在自然界馈赠的芬芳中,感受自己内心的宁静。若你内心不够宁静,当你提起香篆,就会发现,香炉中的香篆很难成型。
除了篆香之外,当天气渐渐凉爽起来的时候,就会改变品香方式,使用隔火熏香。洗净双手,铺展香帘,将香灰放进品炉,用香筷轻轻松动香炉中的香灰,并在中央挖出一个碳孔,将香碳放置在碳架上点燃。等到完全红色却没有明火的时候,将香碳放进碳孔,用香灰掩盖,并在香碳上方形成火山状,用香针在顶部开一个透气孔,香帚清理香炉边上的香灰,再用银叶夹夹取银叶放置在香灰透气孔上,然后用香匙拾取香粉放置在银叶之上,盖上品香炉,等待香材的香气散发出来。将香炉放在手中,托到胸前,静静品香。在慢慢转动香炉,拨动香灰的过程中,内心的一点波澜,就会涌动手中的香灰。正如古人佩玉以正步伐一样,端正的姿态,平和的内心,才能让香炉的香灰都“服帖”,听从你的安排。
现代人的娱乐生活丰富而多彩,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感官和内心感知的钝化,而品香会让我们在寂静中,感官更加灵敏,内心更加澄明,能去分辨那轻微的香气。在品香的过程中,不同的香,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浓烈,或清新,或宁心,或安神。
在时间的流转中,感受生活慢下来的这一刻,感受那些急躁的情绪慢慢从内心中抽离出来,内心回归平静的过程。一缕清香,不仅能让我们沉淀自己的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和诗意,也能让我们在享受宁静内心世界的同时,感受到生活带来的幸福与温馨。
品香,其实也是在品味一种生活。唐宋以来,品香、斗茶、插花一直被认为是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雅事”,在香气的氤氲之间,安静心神,察照内心,丰富生活,滋养灵魂。香气的缥缈,反而更会让人们看到丰实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的相遇。
遇见香事,也遇见一种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