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学校”扩面提速行动
争取区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支持,2024-2026年计划投入40多亿,加大教育全域城市化优质学区建设和优质学位供给保障力度。
1.加速推进学校建设。规划新建中小学9所,新增班级324个,新增学位14000个。新建幼儿园9所,新增班级126个,新增学位3780个。
2.保障学校提升项目。每年投入1000万元,确保中小学100%达到浙江省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公办幼儿园100%达到省一级幼儿园办学标准。
3.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每年确定1-2所学校、幼儿园进行系统规划、重点打造。
02. “好教师”引育提能行动
每年投入500-1000万元,设立“宁有光”好教师引育提能专项经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1.创建“红立方”党建品牌。推进“小美好大先生”党建品牌建设。
2.实施 “三名教师”引育工程。全面启动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三名”工程,到2026年,培养和引进的区级及以上各类优秀教师人数比例达到在编教师总数的40%以上。
3.深化“一站一室”领雁计划。通过“一站一室”带领一批骨干、带好一门学科、带动一所学校。
03. “好课堂”教学提质行动
每年投入500-1000万元,设立“好课堂”教学提质专项经费。促进课堂、课程、课题“三课联动”,推动学校新课标、新课程、新中考等教学改革、提质强校。
1.完善“双减双增”托管服务。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落细落实,优化作业设计和课后托管,做到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
2.深耕“校本课程”特色办学。创育“一校一品”的“课程改革实验园”和中小学特色(精品)课程、特色学校。
3.促进“思维课堂”教学提质。推动中小学整体加盟全国中小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联盟。力争学前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估、小学初中教育质量考核位次进入全区第一方阵。
04. “好学生”育梦提航行动
响应新生代家长对教育理念、校园环境、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等提出的更高要求,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的改变,培养面向城市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1.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深化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生全面发展与教育综合评价改革,每年评选“宁有为”优秀学生、“宁有为”优秀特长生等。
2.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和协同育人模式,试点开展家校社育人共同体行动。
3.实施“精神之光”树人工程。设立“精神之光”阅读专项经费。开展“和光在一起”亲子阅读推广计划,试点创建“少年儿童悦读馆”,联动学校发布家校社协同育人导航图。
05. “好生态”强基提优行动
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教育生态,实现“家家门口都有好学校”,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导入、人才引进等发挥教育赋能的引擎作用。
1.弘扬“鲁冠球教育奖”精神。启动新一轮“鲁冠球教育奖”基金,加大师生奖教奖学和教育特色发展力度。
2.推进“幸福乐教”助享行动。设立教师人才公寓项目。试点招聘高学历、高素质非编教师,保障非编教师经费补助,提高年薪待遇,完善优劳优酬的绩效考核制度。
3.试点“新型赋权学校”改革。学校建立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点带面推进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治理。
06. “好品牌”创新提级行动
高质量推进“人有优学、学有优教、教有优师、校有优策”行动,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新城“美好教育”。
1.深化“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与西电杭州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等高校研究院所合作办学。拓展中小学校与杭州主城区名校建立“名校合作联盟”,努力赶超杭州主城区教育水平。
2.推进高质量合作项目。创建浙师大杭幼师实习基地项目、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一特色”体育项目、西电杭州研究院科技教育基地项目、华师大全国中小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联盟项目等。
3.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开发创建教师发展数智中心“云平台”,创建全省教育数字化改革的试点学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