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3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底子

烧煌虫的往事

  ■余观祥

  沙地有一个传承已久的风俗,在正月十四的晚上,将柴草捆扎在竹竿梢头上,用火柴点燃后,男孩们擎起火把,绕着田间地头,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来来回回跑,一边跑一边“哗啦呵、哗啦呵”地高喊。这一举动,俗称“烧煌虫”。

  蝗虫,形似大头蚱蜢,后肢发达,善于跳跃和飞行,繁殖力极强、极快,在干旱季节更甚。受灾后蔓延迅速,常常是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飞行,争先恐后地掠食作物。它以禾本科植物为食,坚硬、锋利的口器,用不了多少时间,便可将整株棉花、玉米、络麻吃得只剩一截光杆。它又具有群栖群出的习性。因此,蝗虫出没之地,大片农作物会遭受毁灭,沙地农民深受其害。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农药治虫尚未兴起,农民遭遇虫灾,唯一的办法靠人工捕捉。而蝗虫是以短而弯曲的产卵管,采用凿土产卵的方式,把卵成块产在庄稼根部。那时除掉虫卵的完美办法就是用明火烧,连草连根消灭殆尽。

  沙地人紧紧把握农事,在春耕、备耕生产拉开序幕之前,民间将烧蝗虫列为重要事项,正月十四自发举行烧蝗虫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前,男孩子都会早早来到田间,等到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焚烧池塘边上的芦苇、埂头上的茅草、土坟上的干草,或者用自家的络麻竿、麦草、竹梢等扎成一个火把,在田间地头边跑边烧,边大声高呼。

  烧蝗虫者多为小男孩、小伙子,稍上些年纪的男人就比较少,毕竟带有玩火把的成分。我孩提时,与八九个堂兄们一起,也参与过几次,每次都烧得意犹未尽。说是烧蝗虫,其实称之为在田地上玩火把更为贴切。每到火把和柴堆点燃,一时间就火光四起,星星点点的火把、火堆都亮了起来。火点越来越多,叫喊声越来越响,回响在大地上空,仿佛大地也被点燃了。沉浸在夜色中的草舍,被忽明忽暗的火光,映照得露出了尊容。此时此刻,人声鼎沸,到处都是移动的火光了,时而快行时而慢进,极目向东西南北眺望,像一颗颗移动的小星星,散落在泥土芬芳的大地之上。

  历代《萧山县志》中记载,凡元宵节,在萧然大地上几乎都有张灯结彩的风俗,但只有沙地上是例外。元宵节从来没有张灯结彩闹元宵的习惯,而在元宵节的前一天,即正月十四夜“烧蝗虫”,是沙地人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据说,真正烧蝗虫这一节令风俗,源于海宁。历史上萧山南阳一带曾属海宁管辖,后来由于钱塘江中小门改道,南阳一带由海宁划归萧山。此风俗之所以流行,与沙地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相关,“烧蝗虫”是抗拒虫灾的举措。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随着科学治虫的推广,“烧蝗虫”的风俗,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淡出了沙地人的视线,掠食作物的蝗虫,也已销声匿迹,“烧蝗虫”只作为人们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段曾经承载过沙地人经历的过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老底子~~~
麻辣煲~~~
尘世间~~~
亲情树~~~
尖尖角~~~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烧煌虫的往事
元宝鱼的味道
老刘的“草莓家族”
一年一度酱香季
问题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