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墨子》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风筝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
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同时,出现了一种特殊玩法,时人记载道:“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
明清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从宫廷贵族到平民百姓,风筝作为春日的一项娱乐活动,更为繁盛。清代诗人高鼎写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