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顾晨艳
图/记者 旷野
7月26日,“潮未来 共护苗”萧山区2024年护苗研学第三期——溯源八千年的人文之行走进萧山的母亲湖“湘湖”。孩子们于湖畔问史,领略本地人文底蕴,遨游知识海洋,解锁历史脉动……
此次活动由区委宣传部、区“扫黄打非”办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暑假期间,6条丰富多彩的主题研学线路,让学子们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之旅,在盛夏艳阳下,沿碧绿山野,邂逅自然之趣,探寻历史文化,畅游中寓教于乐、知学合一。
一叶独木舟,一段文明史。研学活动的第一站,大家走进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认真观察展厅里的木、石、陶等出土器物。一边看,一边听讲解,孩子们纷纷感慨于史前人类的伟大智慧和考古学者传承文化的坚韧力量,深刻感受了先人富有创造力的智慧。
“跨湖桥先民营造了一个依山傍水的河谷村落,他们住在架空的干栏式的木构房屋里,会借助独木梯上下。”
“他们还会使用带眼的陶甑,用蒸汽来熟食。”
“在八千年前物资匮乏的时代,原来古人是这样生活的!”孩子们不禁佩服起古人的智慧和改变世界的能力。
不过,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有着八千年前的“中华第一舟”。孩子们近距离观看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独木舟。为什么被称作“中华第一舟”?多家权威机构对舟体木块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的结果显示:独木舟距今约8000—7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独木舟之一,因此被称作“中华第一舟”。
透过这些考古遗物,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古人在此种植水稻、采集野果、狩猎捕鱼、饲养家畜,在当时还是近海湾的跨湖桥,驾驶着独木舟出没在风波之中……
此次研学的第二站,孩子们走进位于湘湖眉山岛上的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这里绿荫环绕、风光秀丽,红色的砖墙、高耸的烟囱,令人流连忘返。
博物馆内,孩子们漫步在陶瓷的“海洋”中,参观博物馆的常设展厅和各类窑房,仔细观摩精美的陶器。陶瓷那温润如玉的釉色、古朴端庄的造型,无不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和中正之美。
曾经的吴越先人使用慢轮技术做出了最早的圆形陶器,湘湖畔的窑火不断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湘湖的砖窑厂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而淡出大众的视野。
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旧址,就是19世纪60年代始建的大型砖窑厂融入当代设计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保护性开发而成。窑火生生不息,精神代代相承。当天,孩子们化身小小“陶瓷制作家”,动手制作自己的陶艺作品。
经过老师的讲解,大家兴致勃勃地“设计”自己的作品,茶杯、花瓶、雕塑……“拉坯、定型、上色,看似简单的‘玩泥巴’,操作起来一点都不容易!”孩子们纷纷感叹。
溯源八千年的人文之行也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接近尾声。追红、寻梦、溯源、护航、赋能、传承,“潮未来 共护苗”——萧山区2024年护苗研学活动行程过半,接下来还有三期,敬请期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