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过三国故事看中外历史叙事

  文/金夏辉

  人们乐于听历史故事,在中国的知名历史故事中,《三国演义》榜上有名。然而,《三国演义》又不是一部孤立的作品,它与过去的史书叙事、如今的历史小说,甚至是古希腊的英雄史诗,都存在着联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历史叙事——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展开叙事,但其艺术风格、价值取向等方面又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把握《三国演义》在中外历史叙事领域中的坐标,我们也能更加理解它自身的艺术特征,以及历史叙事的更多魅力。

  从史书到《三国演义》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过去的“经史子集”中,“史”赫然有其名。《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更是流传至今。正史之外,还有各种野史,包括各种道听途说的趣事、神话等,这些也成为了后世小说的雏形之一。《汉书·异文志》有云,“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借助史书不仅可以思考王朝兴亡之道,更能够以古喻今,发表时论。

  相比之下,当时不少发挥娱乐作用的小说,便难登大雅之堂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说很长一段时间被文人所忽视。直至元朝之后,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小说的影响力逐渐变大。这期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水平成熟的作品,也被不少文人重视。其中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贵族生活、市民生活等内容,都成为了小说家的素材。

  小说渐渐发展为单独的种类,但不少小说与史书始终保留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例子,其素材取材于正史《三国志》,以及衍生的各种话本,称得上是“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问世后,《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

  《西游记》《水浒传》则离不开各种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与正史的界限也有一定程度的模糊。这里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古代的不少神话,可能经过历史学家的改写后作为历史记录下来。譬如研究神话的学者袁柯在《中国神话通论》中指出——《史记》记录了舜和弟弟象的斗争,但原始神话中的象,可能是真实的野象,司马迁对此进行了修改。

  历史和小说的联系,并不仅限于素材,更包括了创作手法。翻开离史书最近的《三国演义》,情绪的克制表达、重视人物对话、落于具体事件的描写等表现手法,很难不让人想起笔法生动的《史记》。

  譬如人物的出场。《三国演义》如是写刘备——“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史记》如是写刘邦——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创作者也极少具体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情,最常用的也不过是“怒”“哭”“惊”“叹”等词。

  在故事主角上,《三国演义》与《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一样,大多以帝王将相为主要任务。就这一点而言,相比《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相对最接近史书审美趣味的一部小说。

  再回首《三国演义》

  回首《三国演义》,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坐标中,如果横向来看,相比西方的战争史诗《伊利亚特》,我们也能鲜明看到《三国演义》的传统伦理道德。作为取材欧洲历史的叙事诗《伊利亚特》,主要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着重描写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统帅阿伽门农和阿喀琉斯因为一个女俘产生纠纷,阿喀琉斯觉得自己被侮辱,愤而退出战场。在后续的战场上,阿喀琉斯的好友穿上阿喀琉斯的铠甲,挽救友军,却被敌军统帅杀死。阿喀琉斯再次愤怒,重回战场杀死敌军统帅。

  《伊利亚特》的主旋律来自阿喀琉斯的愤怒,他被人轻视、遭遇好友牺牲,所以愤怒;《三国演义》的基调源自刘备、诸葛亮等人复兴汉室的理想。后者虽有兄弟之情,但大多数时候仍然屈从于君臣、夫妇、兄弟、家国等道德理念,全然不同于前者以个人尊严为主的动机。

  德国汉学家顾路柏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也体现出中西方传统文学的差异。顾路柏批评中国小说的叙事对人物性格发展的影响几乎没有作用,使人物僵硬如木偶,其中的阴谋似乎也高于个人勇气。在角色的具体评价上,顾路柏轻视多数中国读者眼中的英雄刘备,对奸雄曹操的欲望、董卓的暴力更加感兴趣。再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历史剧,也花了许多篇幅描写人性在政治压力中的脆弱性和复杂性。

  窃以为,这种差异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前者重视情节之曲折、人物之道德,后者看重人性之幽深、尊严之可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又不乏相似之处。

  如果纵向来看,当代国内的历史小说,乃至其他各类小说,更加看重个体视角的深入刻画,对角色复杂性的刻画仍然较弱。由徐兴业创作的历史小说《金瓯缺》出版于1985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描写了12世纪初中叶宋、辽、金之间的战争。该书以武将马扩为主角,以其一家人的不幸遭遇为线索,展开讲述了北宋灭亡的浮沉历史。

  历史小说的主角身份已经从帝王将相转变为普通人物。创作者在神态描写上也更加具体,接近当下人所阅读的通俗小说,如“皱皱眉头,微表不满”“一道异常的光彩突然从他炯炯的眼神中放射出来”等。主角身份的平民化、神态描写的细致化,这些都是《三国演义》所没有的。

  也许《金瓯缺》的创作年份还过早,我们不妨聚焦当下备受影视界青睐的历史小说作家——马伯庸。他擅于在史书的空白之处,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结合大历史,虚构出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譬如马伯庸在2024年的新作《食南之徒》,便聚焦贪吃的大汉使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美食、政治斗争的故事。故事的语言更加轻松可读,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又使主角身份更加接地气。

  值得一提的是,其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三国演义》的特征——重视情节之反转,相对轻视人物性格之复杂。观众大多赞叹其脑洞之精彩、史料之细微,很少被角色的内心世界吸引,这也是令人惋惜的地方。

  当然,伴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历史小说的创作者都在尝试一步步挖掘人性。如何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设计严谨的反转情节,又刻画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始终是创作者们不变的目标。

  站在《三国演义》的坐标上仰望历史叙事的文学之林,不论是爱琴海边由吟游诗人轻唱的《伊利亚特》,还是司马迁呕心沥血写下的《史记》,抑或如今网络上一系列的历史小说,它们都显示出人们对历史题材的喜爱。一代代人不厌其烦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但在故事深处,仍然是对人性的思索、对人类永恒困境的映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悦读
透过三国故事看中外历史叙事
大道长安,阅尽盛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