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山:用心关爱“银发族” 用情守护“夕阳红”

  ■文/项亚琼  

  古语有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简单满足于吃饱、穿暖等物质层面的需求,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更多来自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近年来,我区在持续优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同时,加大文化养老建设力度,打造有萧山特色和亮点的养老服务,营造良好的健康养老社会氛围,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推进“老有所学”

  成就“老有所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走进位于江寺路上的区老年电视大学,就听到一阵阵悠扬的歌声,身姿挺拔的老年学员正在精神饱满地演唱着。这是老年电视大学声乐班正在上课,歌声婉转动人,令人不禁驻足聆听。 

  为全面拓展老年教育阵地,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区在加大萧山老年大学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协同推进区老年电视大学等老年教学机构建设。区老年电视大学开办于2019年3月,从刚开始9个班级300余名学员,到目前50个班级近2100名学员,老年电视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在校学员数已居区级4家老年教育机构第二。

  区养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区老年电视大学校长徐建中介绍,为让老年朋友得到更多的学习快乐,区老年电视大学依托“江寺晚晴大学堂”“萧然银龄文明行”等活动载体,已连续推出智能手机设备应用普及、健康养生科普宣教、化妆知识普及等公益课程,吸引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老年人前来学习。此外,自2023年起,在区老年电视大学内还发起了“十佳优秀班干部”和“二十佳优秀学员”评选活动,大大调动了全校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学有所得后,不少学员纷纷发挥余热,凭借丰富的知识与人生阅历,更好地服务社会。他们深入学校、家长和青少年中间,了解辖区青少年的思想状况、生活和学习情况,不断积累和总结新形势下开展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举措和新办法。

  惠民“老有所乐”

  共担“老有所养”

  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乐,社会各界都在努力。2016年4月区养老协会成立,当年重阳节,协会组织发起组建萧山区老年艺术团,下辖合唱、越剧、舞蹈、走秀等13支团队,为全区老年朋友搭建起了积极学习、展示风采的舞台。

  2017年新春,萧山区首届“老年春晚”在萧山剧院隆重拉开帷幕,1200多个席位座无虚席。截至目前,“老年春晚”已成功举办6届,成为区内群众文艺的一个品牌。2018年和2019年,养老协会又相继策划举办了“重温经典·再现芳华——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这一辈”文艺晚会和“与共和国同年岁——萧山区养老(老龄)行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以及每年的“重阳晚会”等,每一场大型晚会都受到广大老年朋友的热捧。此外,成立8年来,区老年艺术团坚持送文艺下乡,送戏进养老院,为基层群众和入住机构的老年朋友带去欢乐和温暖。2020年重阳节,区老年文艺志愿服务队组建成立,使志愿服务常态化,让城市更有温度。

  近年来,全区养老行业已有多名优秀员工获得市、区“行业工匠”“劳动模范”“银齿轮奖”等荣誉。这与我区不断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无关系。近年来区养老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一次养老护理员技术比武,以提升其护理水平,与此同时,协会通过每年组织养老护理员培训,使更多的养老护理员能够持证上岗。此外,为破解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的难题,我区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的同时,还在全区层面深入推广“小病慢病不出村”五大数字化服务,即“慢病配药不出村”“入院办理不出村”“监测服务不出村”“常规检验不出村”“康复护理不出村”,让不少行动不便的患者特别是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从真正意义上打通医疗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聚焦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四大看点
千年古镇 焕新生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疾控机构提示做好防控
萧山:用心关爱“银发族” 用情守护“夕阳红”
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识别早期征兆很重要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