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黄婷 通讯员 洪斐)几天前,68岁的陈大伯早起后发现,自己喝水时水沿着嘴角下流,右侧眼睛无法正常闭合。他赶紧来到区中医院就诊。
接诊的神经内科主治医生沈佳样检查后确定,陈大伯是面瘫了。他问起陈大伯最近的生活情况。陈大伯表示,自己每天晚上都有散步的习惯,11月底那几天刚好气温降了,有一天起床感觉耳后酸胀痛,一开始以为是脊椎不好,贴了几天膏药,结果没有好转,几天后就突然感觉面部不适,嘴巴歪了。
沈医生向陈大伯解释说,进入冬季,人的抵抗力容易下降,面部受到寒凉和冷风刺激,就可能引发血管收缩,引起面神经的微循环障碍,俗称面瘫。由于陈大伯处于面瘫急性期,沈医生建议他住院接受系统治疗。经注射营养神经药物、针灸、面部康复手法等治疗,陈大伯已经基本恢复,再过几天便可痊愈出院。
沈医生说,面瘫,医学上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当面部神经受到寒冷刺激、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影响时,神经功能发生紊乱,导致面部肌肉失去控制,出现类似感觉脸上板滞、麻木、松弛,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并且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症状。
沈医生表示,冬季是面瘫的高发期,最近区中医院的神经内科接诊面瘫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年纪最小的患者只有十几岁。“此前刚刚出院的就有两名高中生,是因为学业压力大,免疫功能下降引起的面瘫。”
此外,因病毒感染引发的面瘫情况,也不在少数。来自安徽的何女士今年39岁,出现面瘫情况已有2个月,在老家治疗无果后转至区中医院。“刚开始我是耳后疼,然后开始扩散至面部,出现耳鸣头疼等情况,右眼无法闭合。贴膏药、针灸都没法治愈,现在左侧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由于已经过了急性期,何女士的治疗“战线”就拉长了。
沈医生说,面瘫虽然表现为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但病变的根源却在于耳后深部的面神经管内。实际上,面瘫患者的耳后剧痛正是面神经已经水肿,在向我们发出最后的求救信号。“面瘫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发病第一周。发病后一定不要拖延时间,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面瘫的预防更加重要。沈医生提醒,市民在冬季外出散步、骑车,一定要注意头部保暖,佩戴头盔或帽子、围巾、口罩等保暖装备。回家后,及时用温水洗脸,并进行面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