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于晓
“万柳古海塘,上善新林周”,一走进新林周村,我就在一户农家的墙绘上,看到了这一句。“上善若水”,这“上善新林周”的“上善”,我猜测也与以官河为主的流水相关吧?水声一欸乃,就绿了水乡新林周。
于新林周村,应该说我是特别熟悉的,老家就在附近,我童年时的许多“足迹”,留在了新林周。这些年,每次回老家,倘有空闲,我也会到新林周走走,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的变化。
提及“万柳古海塘”,这塘名,在早年,我也只是依稀听人说起过,但一直管它叫老塘。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万柳塘是北海塘的一小段,因为海塘上曾经遍植柳树,于是被称作“万柳塘”。万柳塘坐落在官河边上,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塘南是当年的螺山供销部,紧挨着供销部的,是官河。历经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如今,古万柳塘,仍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这也是比较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这么着,行走在万柳塘上,早年钱塘江的涛声,仿佛还可以隐隐地听见。只是当年的柳树,早已被岁月弄丢了。不过,我想,随着新林周村对海塘保护的投入,在一些年后,旧年光影中的那一株株垂柳,或许,依然会回到我们的视野。比如,在某一个春天,由二月春风所裁剪的细叶,在春水暖融融时,一会儿就垂成绿丝绦了。
让我感觉,稍稍有点遗憾的是,官河边当年供销部的房子,大多已经不留“痕迹”了。回忆很清晰,走在官河边时,我依然可以说出棉布店、百货店、食品店、废品收购站……这些店,都在哪个位置。恍惚间,仿佛还能遇见童年的我,在这里打酱油,买糕点。记忆最深的是,那些年,我会把平时所捡的废品,拿到这里来卖,卖得的钱,转身就买了连环画。记得童年时,我所拥有的不多的连环画,都是在这里拿废品换的。还有,每年年三十,拿到压岁钱,正月初一会起个大早,来到供销部,想买上朝思暮想的玩具或者图书。只是很多回,因为钱不够,看看,又回家了。
记得当年跨官河的新林周大桥,是有石阶的,在孩子的眼里,桥很高。我们常常会爬到桥上,去望一下官河上的船来船往,那些年,官河上,摇橹船、机帆船、乌篷船……川流不息。但我们在桥上待不多久,就会被大人喊下来,桥上往来人太多,一歇脚,就会挡了别人的路。
新林周大桥的北岸,在当时是最热闹的。每天清晨和上午,沿着南北向的石板路,摆满了菜摊,俨然是个“农贸市场”。附近农户自家地里所种的蔬菜,常常会在这里设摊销售。我们家种的菜,也常常在这里卖。蔬菜上市集中的日子,有时为了占个好“位置”,往往凌晨三四点钟,就得出摊了。然后,守着摊位,一边打瞌睡,一边等着早起的顾客前来。等到供销部的门店,打开大门时,门口的早市,已经散去了。
过新林周大桥,往北一下桥,就是茶馆和小吃店。在我小时候,我的祖父,每天一大早,都会赶到茶馆,喝茶,常年风雨无阻。清晨的茶馆,特别喧闹,附近有很多村民,会聚在这里喝茶,聊天。现在想来,在那时,茶馆是人们的信息交流场所,是了解外界的窗口,有些买卖,也是在这里做成的。倘若手头有余钱,祖父去喝茶时,也会喊上我和妹妹。他在茶馆喝茶前,会先在小吃店,给我们买上一碗馄饨,然后告诉我们说,慢慢吃,别烫着,吃不完不要紧,他会吃的。只是那时的我们,就一碗馄饨,每次都不够吃。吃完馄饨,我们就去官河边玩了。
对新林周官河边,印象最深的,是那方荷池,荷池在当年的螺山乡政府边上。古纤道,石拱桥,碧波中荡漾着亭亭的荷。忘了是谁想出来的“偏方”,说是官河清晨荷叶上的露珠,取来喝下,是可以治疗咳嗽的。每当咳嗽时,家人就会去官河边取荷叶露珠来喝,至于是否有效果,我早已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有一次晚归时,月光洒在荷叶和古纤道上,明晃晃的,水面的稍远处,还有一盏渔火,在闪闪烁烁,恍如梦境。至今我都觉得,那像是出现在我梦里的一帧画面。
仿佛只一晃,这一切,都褪色成了黑白的光与影。水乡新林周,人家枕河,碧波轻漾,草木成荫,道路四通八达。尤其是绍兴地铁一号线的衙前站,每天都在带着新林周村,走向诗和远方。
当我跨入村里的骨干企业钱塘彩印包装有限公司的大门时,“钱塘彩印”四个大字,似乎一下子给了我一种“灵感”,是的,我们可以借着磅礴多彩的春风,“彩印”新林周的未来。如此,一幅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农村画卷,就展开在我们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