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陈红凯
在南阳街道潮上云临南苑小区,居民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骑着三轮车的爷爷,他头戴一顶黑帽子,脚穿一双休闲鞋,身上的衣裤干净“挺刮”。
老人名叫俞登泉,耳不聋、眼不花,步伐稳健,出生于1925年4月的他已经100岁了,历经了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叹的活力与健康。
出身贫苦 奋斗一生不停歇
百年沧桑,时代巨变。如今俞登泉和老伴由大女儿大女婿陪同,住在140余平方米的大房子里,生活殷实幸福。若时间回溯到八九十年前,这是俞登泉想也不敢想的一个梦。
1925年4月,俞登泉出生在南阳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家里共有9个子女,俞登泉排名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等俞登泉长到七八岁时,因为家里实在贫穷,只好去村里的地主家放牛。“当时生活苦啊,起早摸黑地给地主家干活,肚子还是吃不饱。”回忆起以前的事,俞登泉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俞登泉是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长大的。当时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到了1943年,为避免被抓壮丁,另外也是为了求生活,俞登泉率先离开家,辗转来到当时的吴兴县(即如今的湖州市吴兴区)做长工。
随着1949年全国解放的好消息传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俞登泉种上了田地,还参加了民兵连,并于1950年报名入伍。3年后,俞登泉复员回乡。此时,他已经把吴兴县当作自己的家乡。浑身充满干劲的他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热忱,积极投身到农业建设当中。
俞登泉深知农业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凭借着在部队锻炼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劳作,尝试各种新的种植方法,带领乡亲们改良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为家乡的农业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凭借自身的能力和为乡亲们服务的热心肠,1956年,他被大家选举为吴兴县洪塘乡乡长。此后,他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积极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带领村民修建道路、桥梁,让村子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他还关注乡村教育,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在他的努力下,洪塘乡的发展蒸蒸日上,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1960年,受政治运动波及,俞登泉被迫离开吴兴县,辗转来到余杭瓶窑镇,在铁道兵部队做起了临时工。之后恰逢中国船舶总公司在杭州组建船舶工业学校,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能力,俞登泉顺利应聘进了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即如今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他管过仓库,种过花木,最后当起了锅炉工。每到一个新的岗位,他都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最初的不熟悉到后来成为业务能手,付出过许多的努力,也收获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1980年,俞登泉从杭州船舶工业学校退休。以前每次回家总是匆匆忙忙的,这次他终于在老家长住下来。虽然有退休金,但俞登泉闲不下来,很快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纺织行业发展的好时候,南阳一带也建起了不少印染厂,听说俞登泉是专业的锅炉工,有厂子便把他请了去上班。在此期间,他换过几家工厂烧锅炉,还手把手培养出了几十个徒弟。直到2002年,俞登泉77岁的时候,才真正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
开朗乐观 坚持每天早起锻炼
“以前要养活一大家子,供四个女儿读书,肩上背着责任,不敢有丝毫懈怠。”现在,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俞登泉,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享受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想想以前的苦,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好好地活着,争取活到一百岁。
俞登泉回顾自己的前半生,经历的困难和波折不少,但心里始终坦荡荡的,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小家,一身清白,负责任,有担当。这也使俞登泉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心态,遇事想得通、想得开。
如今,活到一百岁的心愿已达成,在俞登泉看来,这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谈及长寿秘诀,俞登泉笑着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就是觉得人活着就要动。”老人年轻时每天都是步行上下班,如今也一直保持着走路的习惯。老人还喜欢往外跑,经常去镇上的老街转转。怕他走路时间长了累着,家人专门给他买了一辆三轮车代步。
这么多年来,俞登泉始终坚持每天早起锻炼,生活十分规律。在天气暖和的时候,他每天早上4点半准时起床,5点左右便骑上三轮车在小区周围转悠,每天骑行超5公里,步行也不少于5000步。在大冬天,家人总是叮嘱他晚点出门,即使如此,俞登泉6点半左右也已经在小区里锻炼了。
随后,他会前往南阳滨河公园,在钢架桥上进行一套自创的健身动作,搁腿、扭身、弯腰、扩胸、伸展、揉腹,一系列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他那轻松搁腿的动作,常常引得周围锻炼的居民围观学习,大家都对这位百岁老人的好身体赞叹不已。
即使遇到下雨天,俞登泉也会到小区地下室走路。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
有个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对此,俞登泉深有同感,他平时对自己的健康非常关注,一有头疼脑热,就会及时找医生配药。“小病及时看,大病找大医院”,成了俞登泉的看病原则。
89岁那年,俞登泉患了肠癌,去省级医院动了一次大手术。家人非常担心,怕老人这么个年纪经受不住。令人敬佩的是,俞登泉并没有被病痛打倒,手术后不久,他就逐渐恢复了之前的锻炼,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如今11年过去了,老人一直健健康康的。
平日里,俞登泉不喝酒、不抽烟。一日三餐按时吃,家人烧什么他就吃什么。午饭后会小睡一会儿。晚上7点准时打开电视机,看一个多小时新闻节目。9点左右上床睡觉。
“我吃得下,睡得着,每天运动,精神气儿好。”俞登泉笑眯眯地说,自己还经常去镇上的老年活动室,和老朋友们坐着聊聊天讲讲国家大事。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如今国家富强,老百姓生活幸福,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四代同堂 开开心心红红火火过日子
如今,俞家已是四代同堂,成为一个拥有近20名成员的大家庭。小辈们有空时,常会回家看望俞登泉两老。俞登泉总是笑眯眯的,没有一点长辈架子。
在生活中,俞登泉还是个十足的“老顽童”。有一次,家里的小辈们聚在一起玩猜谜语的游戏,俞登泉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思维依旧敏捷,很多谜语都能迅速猜出答案,还时不时给大家出一些自己年轻时听到的有趣谜语,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有一回,孙子带着他玩智能手机,教他拍照。他学得特别认真,还自己琢磨出了各种搞怪的拍照姿势,拉着家人一起拍了好多有趣的照片。
女儿俞大姐说:“他平时吃什么药,都会自己去医生那里配,也不用我们提醒什么时候服药。”父亲在家坐不住,白天总是往外跑,不是在骑车走路,就是去老年活动室聊天,只有到了吃饭的点,才能看见他出现在家里。
虽说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但俞登泉还是一贯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并将其作为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
按照农村里的风俗,家里有老人到了99岁,晚辈们肯定会为他操办一场盛大的寿宴。俞登泉叮嘱家人,不要跟亲戚朋友说起他的事,省得大家破费给他送寿礼。小女儿悄悄地去附近的餐馆里订了两桌酒席,想全家人聚一聚,小范围地为老人庆祝一下99岁生日。结果老人知道后,硬说这是浪费钱,坚持让小女儿去退掉了酒席。
俞大姐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父亲听小妹说预订了两桌酒席,非常生气,他说过生日是有钱人家才做的事。我父亲很节省的,从来没过过生日,一点都不舍得浪费。他常常说,现在有饭吃,有屋住,日子过得够好了。”
这种家风也影响到了下一代。如今,俞家的晚辈们也基本不过生日,他们个个勤俭持家,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记者手记
见过不少百岁老人,但像俞登泉大伯这么健朗、每天坚持锻炼的,却不多。见面那天上午,他难得地待在家里等我们,采访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骑上三轮车,到小区里遛起了弯。
老人思维清晰,记忆力极好,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每一个时间节点及当时发生的事情,都镌刻在他的脑海里。特别是在吴兴县的17年岁月,从18岁到35岁,也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他为当地的建设出过力流过汗,也遭遇过不公和排挤。人生的际遇起起伏伏,俞登泉心里已是云淡风轻,只求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这一生,我没有欠过债,没有害过人,不求当官发财,只图平平安安生活。”在谈到自己的长寿秘诀时,老人说的第一条就是心态好。也正因如此,他说自己吃得下,睡得着,很少有烦心事。
除了心态乐观,老人深知生命在于运动,对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事,他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早起锻炼,骑车,走路,自创健身动作,日行5000步,风雨无阻,令许多宅家的年轻人望尘莫及。“生病了,要及时看医生”。俞登泉的百岁人生,展示了坚持锻炼、积极生活和乐观心态的力量。
临走时,老人骑着三轮车把我们送到小区门口。“大伯,争取活到110,到时再来采访您。”“好。”挥手道别时,我们跟老人定了个10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