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3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没有植树节
古人为啥还喜欢疯狂种树?

  文/于水元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间迎来了植树节。古人虽无现代植树节之名,却在诗词中留下了无数与植树相关的篇章。

  植树之举源远流长,从皇家倡导到民间习俗,从文人雅趣到寺院禅意,古人对树木的痴迷不仅源于实用需求,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寄托。

  官方植树:礼制与德政的象征

  植树,可追溯至华夏人文初祖黄帝时期。黄帝率先倡导植树,开启了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的先河。彼时,树木不仅是维持生计的资源,更是部落繁荣的象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周天子更有“不种者,无椁”的规定,既活着不种树,过世不供棺。这一规定足见古人对种树的重视。

  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下,帝王将植树视为礼制的一部分。《礼记》载:“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强调春季植树顺应天时,体现仁德。

  植树常与政治治理结合,如宋代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淤泥筑堤,遍植杨柳、碧桃,成就了“苏堤春晓”的胜景,既护堤防洪,又美化环境,成为德政的象征。苏堤的杨柳不仅美化了西湖的景色,更为过往行人提供了阴凉。苏轼以植树之举,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也让植树行为增添了济世利民的人文色彩。

  清代左宗棠西征时,命士兵沿途种柳,形成“左公柳”,既固沙防风,又以绿荫惠及后人,被赞为“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类植树行为,既彰显统治者的治国智慧,亦寄托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民生关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质朴的俗语,深刻地道出了古人植树的朴素理念。他们深知,种下一棵树,便是种下一份希望,一份对未来的担当。

  文人植树:诗意与情怀的寄托

  文人将植树视为精神世界的延伸,借树木抒发志趣与哲思。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植树更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诗意情怀。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写道:“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在植树营造的自然景致中,他寻得了心灵的宁静与创作的灵感。植树于他,是对自然的亲近,也是对生活诗意的追求。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出自辛弃疾的《念奴娇·赋雨岩》。这几句词展现出他复杂的种树情结,展现了他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挣扎。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好一幅清幽的画面,辛弃疾身处竹林,寻觅清泉,伴着云雾种植树木 ,俨然是一位远离尘世喧嚣的 “真闲客”。在被弹劾落职、退隐的生活中,种树等田园活动使他在自然中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乐趣,暂时忘却了壮志难酬的痛苦。尽管表面上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但 “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直接表明他并不愿长久地寄情山水,内心深处依然渴望能够重返仕途,实现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理想抱负。种树对他而言,并非真正的人生归宿,只是壮志难伸时的无奈消遣。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却屡遭排斥打压。在隐居中种树,让他在与自然的亲近中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不甘于只做一个闲云野鹤般的隐士,在闲适生活和报国之志间挣扎,种树行为成为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外在体现 。辛弃疾的种树情结,既包含了对当下隐居生活的适应,又始终涌动着渴望重新投身家国事业的激情,深刻反映出他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无奈与执着。

  古人痴迷于植树,还源于树木所承载的哲学意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历经寒冬而不凋零,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古人种植松柏,是在借树木之性,砥砺自身品格,在与树木的相处中,感悟生命的顽强与不屈。

  陶渊明归隐后,于宅前植五柳,自号“五柳先生”,以柳树象征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志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正是通过草木的环绕得以实现。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购花木遍植城东坡,写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既美化环境,又劝课农桑,其诗“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更以桃李暗喻培育人才。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借树木生长反衬人事变迁,将深情寄于无言草木,抒发生命之思。

  民间植树:

  农耕生活的描绘

  对于农耕社会的古人而言,树木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为庄稼的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保障着世代的口粮。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体现了古人的生存智慧,也促使植树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美德。

  桑、梓、榆、柳等树种因实用价值高,成为农家的首选。因此,古诗词里可以看到很多描述农耕生活中的植树场景。陶渊明笔下“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绘了田园生活的自给自足;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则道出桑麻种植在农事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唐代诗人于鹄诗云:“一树新栽益四邻”,道出植树在促进邻里和谐中的作用。树木成荫可共享阴凉,果实丰产能互通有无,体现了古人“以树为媒”的互助精神。

  寺院植树:

  禅意与生态的融合

  寺院植树兼具宗教意涵与生态智慧。佛家以树喻法,如菩提树象征觉悟,竹林的清幽则契合禅宗空寂之境。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描绘了寺院与自然相融的静谧画面。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曾在大云寺开荒植竹三万竿,既为寺院增添禅意,亦通过竹的坚韧象征修行者的品格。

  此外,寺院广植林木,还形成了“深山藏古寺”的景观,相当于是保护了生态,又营造了超脱尘世的修行环境。

  甲骨文中,“树”字本义为种植,与“艺”同源,皆源于农耕文明的实践。从黄帝开植树先河,到文人雅士的诗意践行,古人植树的传统绵延不绝。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的呵护,更是文化、美德与精神的传承。在今天,当我们回望古人植树的种种故事,依然能从中汲取力量,传承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责任,让绿色的希望在岁月中不断延续。

  古人痴迷植树,既是生存之需,更是文化之根。无论是帝王的德政、农人的生计、文人的诗心,还是寺院的禅意,皆以树木为载体,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当今的植树节,可以说是延续了古人的绿色智慧,更将“天人合一”的哲思转化为共建生态文明的现代行动。正如陈毅诗云:“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每一株新绿,都是对未来的深情期许。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影像
古代没有植树节 古人为啥还喜欢疯狂种树?
春日好放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