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阿根
一到春季,东风拂面,空气里满是清新的气息。阳光洒在天地间,蓝天白云下飘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使人心情愉悦,又觉乐趣满满。
“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家乡的人们称风筝为鹞,小时候,正是哼着这首民谣,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田间地头或空旷场所去放鹞。比比谁的鹞漂亮?谁的鹞飞得高。
鹞,也称纸鸢,正式名词叫风筝。医生说,放鹞是一种休闲养生的好方式,特别是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不错,因为它是向后快速退步,比人们倒走的效果还好。
旧时的乡村,孩子们大多没钱去买鹞,不是家长帮着扎制就是自己动手。我父亲好像从不给我扎鹞,我只得自己在竹园里砍一枝竹,斩断剖成细条竹片做骨子,削得细细圆圆的,用棉线或细铁丝扎好架子,然后在外面糊上白纸。当然最好是桃花纸,但谁有钱给你县城去买呢。自己制作的鹞比较简单,大多是“衣裳鹞”“瓦爿鹞”“六角鹞”,稍微复杂的有“蝴蝶鹞”"蜻蜓鹞"“蜈蚣鹞”,在细竹架上糊好纸后,在鹞的上半部穿上三角形的三根吊线,扎在一起。控制好长短和角度,使它吃风力均匀。尾巴上扎一缕稻草或纸条,重量适度,使鹞在半空中保持平衡。接上线就可以放了。我童年时代还没尼龙线,放鹞的线就是奶奶妈妈缝鞋子的棉线。一手擎着鹞一手滚着线团,迎着风跑动,鹞飘起来后渐渐升高,线越放越长,鹞到了高空吃到天风,稳稳地飘在天空。那时的田野里都是油菜麦子蚕豆,也没电线杆,不会被风吹缠牢。
读小学时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鹞也可以作为战争的武器。有一位将军,对敌人包围后久攻不下,于是想到放鹞,把草籽装在鹞的尾巴上,放到敌人城墙内,让草籽散落在地。春天,草籽发芽生长,到夏季草长得十分茂盛。秋风萧瑟,草已干枯。初冬时分,他乘月黑风高之夜,指挥手下兵士,向城内发射带火的弓箭,烧着了枯草,火光冲天,城里顿时大乱,乘乱之际,众将士杀进城去,终于攻破了城池获得了大胜。也有书籍上记载利用放鹞传递情报的故事,用鹞发放瓦解对方士气的传单,这纸鹞似乎成了武器。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自己扎鹞的时代一去不返,商店里各种纸鹞都有出售。我从《萧山日报》看到 “山东潍坊:风筝生产销售忙”的新闻,那里有专门生产风筝的许多企业,品种多样,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我们这些当年的孩童已成了白发老人,不老的是童心和人生曼妙的风景。如今的老人大多是陪伴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到广场和公园里放鹞,给孩子们营造一种欢乐的氛围。其实,放鹞并非儿童的专利,它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活动。这些年,许多老人在各种场合重操旧艺,放鹞的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在京津沪,还是鲁浙皖,特别在杭州西湖边上,一些老人施放长达数百米的工艺鹞让人惊艳。在山东潍坊,每年举办国际风筝节,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高手参赛,而选手中有许多中外高龄老人。各式各样、长长短短的风筝,放飞在空中,把天空装点成五彩缤纷。所以说,鹞是一种艺术品,放鹞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目前正是放鹞的季节,不妨于午后或傍晚,和孩子们一道放鹞去,既增加了乐趣,又能治疗颈椎病,这一举多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