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次缅怀致敬,都是一次薪火的传承。清明将至,本报记者随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杭州萧山颐乐养老集团有限公司走进部分萧山籍烈士家属家中,一起追忆先烈的英雄事迹。英烈的故事需要被铭记,而那些用一生默默付出和守护记忆的家属,同样值得敬重。今日起,推出专栏《英烈精神 浩气长存》,在铭记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
■记者 项亚琼
在浦阳江奔涌的浪涛声中,江西俞村静卧于浦阳镇东南,这片红色热土孕育了萧山籍烈士俞忠根。这位将生命定格在21岁的青年,用鲜血浇灌革命理想,以短暂的生命谱写出壮丽的人生华章。
俞忠根烈士,出生于1924年,自幼家境贫寒,生活的重担让他早早体会人间疾苦。1942年,19岁的俞忠根毅然加入浙东抗日武装,从此转战萧山、富阳、诸暨三地,在抗日烽火中淬炼成长。1943年12月2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在诸暨黄家店成立,俞忠根与战友们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在抗击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不断壮大革命力量,为创建金萧抗日根据地立下战功。
1944年3月,正值万物复苏的时节,俞忠根的生命却迎来严冬。他奉命赴诸暨许村盐场参加会议,不幸于3月2日凌晨遭浙江保安二团逮捕,经残酷折磨后壮烈牺牲,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出生才9天的独子俞国才。
时光流转,当年啼哭的婴孩已成耄耋老人。今年82岁的俞国才,身形清瘦却目光如炬。“当年受日军飞机轰炸,家里房屋全毁,我们没有留下父亲的任何遗物。”谈及父亲时,他轻轻抚摸珍藏的《烈士证明书》,“这是2014年政府换发的新的证书,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
而让他特别珍视的,是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这份泛黄的证书上墨迹依然遒劲:“查俞忠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发给其家属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如今这份见证着热血与荣光的证书已被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永久收藏。“庆幸的是,家中经历了多次搬迁,但这份珍贵的资料得以保存了下来。如今收藏在你们那,比放在我们家更有意义,让更多人了解父亲的故事,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老人言语间饱含深情。
作为烈士后代,俞国才始终恪守父亲的遗志。面对生活困境从不向组织伸手,以平常心经营人生。唯有一事常萦心头:“母亲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父亲的安葬地。后虽经多方寻找未果,但父亲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里。”说这话时,老人望向窗外青山,若有所思。
当春风再次拂过浦阳江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正是无数如俞忠根般的忠魂铁骨,用青春热血铸就民族脊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精神如同奔流不息的浦阳江水,穿越时空滋养着新时代的沃土,激励后人铭记来时路,砥砺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