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村里的共富工坊到底是不是“花架子”,徒有“空壳子”?浦阳镇的共富工坊用实际成绩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如今,浦阳镇的“浦阳伊家·共富工坊”又交出了新的成绩单。从今年1月开始试运营的“浦阳伊家”蝴蝶花坊里,已经有了涵盖十多个品种的几百只蝴蝶在此生长。此外,资深“蝴蝶达人”和不少当地妇女也已经上岗。据了解,通过培训,当地妇女可以从事蝴蝶标本制作、文创产品生产等工作。
以标本制作为例,制作步骤分为展翅和装裱,制作一个完整的标本可以赚2元到5元。培训完上岗的妇女一天一般可以做四五十个,可以在工坊做,也可带回家做。粗粗计算,一天下来,可以获得一两百元的收入。
共富工坊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实现增收致富,说白了就是能够“赚到钱”。此前,浦阳镇的共富工坊依托鞋业来料加工行业,成果就已经可圈可点,让不少人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事实上,浦阳镇是“中国麻编工艺鞋之乡”,共富工坊靠着鞋业来料加工“起家”,显然是明智之选。首先,浦阳有很好的产业基础,鞋类企业和工坊可以参与其中,不少企业遇到生产旺季,确实存在人手不足问题,工坊里的人“有活可干”。其次,工坊吸纳镇里的闲置劳动力,形成了“集聚效应”。有了“劳动力库”,可以让更多群众参与工作,多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的牵头,让办事效率大大提升。
前有鞋业来料加工的试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收获了较多人的口碑。而如今,共富工坊选择踏入蝴蝶花坊的运营,这波“跨界”是否是深思熟虑的正确选择,或许还得交给时间来验证。但从目前来看,乡村共富工坊建设的探索,的确需要这样的“大跨步”。
根据计划,“浦阳伊家”蝴蝶花坊的发展目标是打造集展览、研学、旅游为一体的蝴蝶主题小景区,并以此吸引周边游客。届时,蝴蝶花坊将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不仅仅是蝴蝶养殖、标本制作这类岗位的劳动者,还会需要如服务接待等岗位的劳动者,对劳动者的吸引力显然还会增加不少。
带动更多人尤其是妇女群体在家门口就业,这是浦阳镇巾帼共富工坊发展的初衷之一。通过越来越多好项目的引入,吸纳更多劳动力,并能切实提高更多人的收入,这是实现共富的绝佳路径。
如此来看,真蝴蝶能给乡村共富工坊带来什么?值得肯定的是,这确实是一种探索共富路径的美好尝试,能够为乡村共富之路注入更多动力。相关部门也可以在更多领域进行尝试,加强调研,积极探索,吃上“头口水”。而引入一定的市场力量,也能够为共富探索注入更多活力。
共富工坊的建设,应该是更有活力的、探索更多的模式,也能够让更多人加入其中,实现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浦阳的蝴蝶,能否实现共富“化蝶”,我们有理由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