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傅小慵
前阵子,小红书上就有不少关于卡莫瑜伽门店倒闭、会员退费无门的消息。6月1日,卡莫瑜伽又有了后续,其公众号发布了因资金断裂永久闭店的通知,并强调其“没有退费能力”。
卡莫瑜伽的总部在北京,在全国共开设30多家连锁直营场馆,是一个有10年历史的老馆了。老馆倒闭也不新鲜,这几年,大型连锁瑜伽机构倒闭的消息时有发生,比如杭州的静园瑜伽、醉瑜伽等。
相比于早教机构、美容院、健身馆等的闭店,瑜伽馆的闭店特别令人深思。
首先是瑜伽“寄居场”的变化。虽然近年来瑜伽馆越来越多,瑜伽裤外穿也开始流行,但大众对瑜伽和瑜伽体式的认知依然是浅薄的。
其实,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颇具智慧的修行者,他们常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修炼,“发明”了瑜伽体式。这跟中国古老的导引术基本是同一个源头——内景实证。瑜伽体式只是瑜伽的一支,一开始是向印度的王公贵族传播,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向欧美传播,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则向我们国内传播。当一个极端小众的“修炼术”,顺应时代的“善巧方便”,走进大众的生活,就褪去了原来的面貌,成为了经营的一个工具。
到如今,早期迅速扩张的瑜伽连锁大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市场。在2020年之前,有意尝试瑜伽的消费者还挺舍得花钱,有些人动辄花费数万元购买私教课程。这几年,消费者办卡明显谨慎许多,而大型连锁瑜伽馆的经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收支失衡之下必然产生经营危机。
瑜伽大馆倒闭之后,市场上诞生了很多资深瑜伽老师开的小型工作室,基本是一人一馆,短期付费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可以跟会员建立更紧密的互动关系。这或许能让瑜伽最有机会回归其本源——小众的、师徒传播方式。也许,这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淘汰或天选之路。
其次,瑜伽行业的信用度一降再降。卡莫瑜伽的忽然闭店,再度暴露“职业闭店人”的存在。据报道,卡莫瑜伽倒闭前一个月,还在以庆祝11周年的名义举办优惠活动,疯狂推卡,有会员购买的30次卡还没有开卡就接到了休业通知。
这一举动再度透支了公众对瑜伽行业的信心。
虽然,2024年7月1日即将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在强化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时提到:“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消费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权要求经营者继续履行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义务,或者要求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余额。”但遗憾的是,《条例》并没有指出具体保障消费者收到退款的举措。
由此看,未来还有可能出现预付卡消费维权难的现象。庆幸的是,杭州已上线了“安心付”产品,致力于加快预付卡消费市场化改革,已有多家预付式经营企业开始使用。如果瑜伽行业能设立准入条款,并集体加入“安心付”,就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安全感,也能促使瑜伽行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在瑜伽馆练习的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特别是馆方突然大幅度优惠预售次卡或年卡,名义也不是很正当,那就有可能是要倒闭的前兆,要留心自己的权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