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辰光

当年沙地流行扭痧

  ■余观祥

  扭痧,是一种治病手段。

  扭痧这种民间治疗中暑的方法,很管用,也很流行。我孩提时代,因生活条件艰苦,农村缺医少药,凡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一般都不会去医院,只用扭痧来治疗。尤其夏日中暑,俗称“起痧”了,就会叫个会扭痧的人,在脖子上、背脊里或前胸扭上几道。痧扭出了,人马上就会神清气爽,胃口也会大增。

  扭痧,一般选择空气比较流通的地方,如草舍的屋檐下,南瓜棚或大树底下,一般以扭脖子后侧或背脊处为多。被扭痧者反着身子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臂放在椅子靠背的横杆上方,下巴则紧托在双臂之上,便于支撑人的躯体。

  扭痧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它有“死扭”与“活扭”之分。

  “死扭”,就是硬扭着皮肤,使劲地拉扭, 被扭者会感到疼痛无比,而扭痧时发出的声响也很沉闷,扭出的瘀痕粗细不一。“活扭”,则是两只手指蘸上水后,轻松自如地扭,疼痛也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在扭的过程中,表皮会发出一种“吧嗒吧嗒”富有节奏感的声响,扭的瘀痕也会显得美观整齐。

  据我观察,扭痧有两类人,一类是享受扭痧,另一类痛苦扭痧。享受者,在扭痧过程中面带微笑,微闭着眼睛,任凭怎么扭,似乎毫无疼痛之感。痛苦者,扭一把,呻吟一声,表情极为扭曲,痛苦异常。但现实中享受型远少于痛苦者,有人分析,不乏三种原因,一是神经系统敏感,承受痛感的能力弱;二是个体的皮肤有厚薄之分,厚的相对而言较能承受疼痛;三是扭痧者的技能优劣,用活扭法扭痧的,人体疼痛感就会减轻。种种因素叠加,引起扭痧者反应不一。

  三婆婆的扭痧技术远近闻名,生产队里的人“起痧”了,都喜欢叫她扭上几把。她人长得娇小,脚也是缠过的,整个人显得甚为娇小。但她扭痧的功夫很是了得,她把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上摆在边上的凉水后,便扭起脖颈上的一部分皮肤,用力向前扭,然后急速放开,往复扭二十多下,一道浅红色的瘀痕就出来了。不会扭痧的人,通常扭上几把,手指就显得无力了。但是她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扭,甚至连续扭上几个人,手都不显得吃力。

  有一年夏天,我五六岁,起痧了,母亲看我有气无力、胃口不开的样子,便要给我扭痧。于是就开始上演了一场小鸡追逐战,我满道地逃,母亲满道地追,最后还是被母亲逮着了。

  母亲叫来扭痧高手三婆婆,把我整个人横在三婆婆的膝盖上,母亲牢牢地按住我的头部,叫三婆婆在我的背部扭痧。我一边拼命地挣扎,一边撕心裂肺地号哭,最后在三婆婆和母亲的相互合作下,我的脊背扭出了一道道紫红色的痧条。三婆婆还喃喃地说:“阿祥的痧今朝扭还正得时,再拖延下去,痧老了,扭痧效果会减退的,这个恶人只有做。”

  俗话说,小孩无假病,中暑这类情况,扭痧效果最明显,我的痧扭过后,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奇迹”就发生了,虽然脊背上还隐隐作痛,但肚皮却咕咕地叫了,当天晚上就恢复到了一个很好的状态。

  说到扭痧,沙地人还有一个规矩,当扭痧者说,痧扭好了,被扭者就不能再在椅子上懒坐着,应立马起立,快走几步。此时,扭痧者会将一碗蘸手指用的水,迅速泼向道地上,寓意把起痧的晦气洒向大地,使患者的痧消退得快点,三婆婆扭痧,每次都会按照这个规矩去做。

  斗转星移,三婆婆及三婆婆式的扭痧能手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好在一种器械型拔痧罐应运而生,取代了传统扭痧疗法,消除了人们因中暑扭痧而带来的痛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友情树~~~
五味子~~~
民间事~~~
尘世间~~~
小辰光~~~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影像
三句话儿送战友
错失印度美食
徐渭爱喝武夷茶
二十年瑜伽情
当年沙地流行扭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