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逆“流”前行,只为“让围垦精神不被遗忘”

——专访电影《潮》总制片人金光炎

  人物名片:金光炎,1963年出生于萧山南阳,浙江潮都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杭州振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曾任杭州市国际会议中心(现洲际酒店)、杭州市妇女医院、上城区农居中心高层安置房等多个项目技术负责人,任浙江省高级经济师协会理事、浙江省金氏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被评为2007年度浙江省民营企业英才。

  电影《潮》杀青仪式上,金光炎(左二)与主创团队合影

  ■文/记者 何可人 童宇倩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他选择逆“流”而行——萧山南阳乡贤金光炎,以一腔赤子情怀,耗时三年倾力打造电影《潮》,用光影为父辈的围垦精神树碑立传。

  这位萧山民营企业家代表,将“让每一滴汗水都闪耀光芒”的信念熔铸于胶片之中,以近乎执拗的文化坚守,在银幕上接续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

  当商业逻辑遇上文化传承,金光炎用这部“反流量”之作,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为新时代主旋律注入了质朴而深沉的在地力量。

  “赤脚踩出的土地,不能湮没在历史里”

  记者:在采访电影《潮》的导演万波时,他提到您当初宁愿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也要拍这部围垦题材的电影。能说说是什么让您下这么大决心吗?您在这部电影上总共投入了多少资金?

  金光炎:我出生在萧山南阳,拍这部电影的念头,源于我父亲那代人的亲身经历。对于围垦的苦,我也是有切身体会的。

  上世纪70年代,我还在上中学,萧山县里组织围垦,生产大队里动员每个劳动力参加。当时我哥哥外出务工了,14岁的我就顶了上去。因为年纪小,扛不动泥担子,队里照顾我,让我负责烧饭。从临时住所到挑泥筑坝的地方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为了让挑泥巴的人节约时间,大家的午饭都是我们后方的人做好了送过去的。

  我当时是和另一个人一组,我们一人负责挑饭菜,一人负责挑茶水,每天中午给他们送饭送茶水,在泥巴地里来来回回。

  送饭的时候,我看到围垦的那个场面,真的非常宏大,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的父辈们,他们赤着脚,从十多米深的泥坑里挑起百斤重的湿泥,硬是靠着一副血肉脚底板,踩出了能种粮的土地。这真是一件很震撼的事情。

  最触动我的是,那时候全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生产队虽然记工分,但有些队里经济困难,原本一天记10分工分,最后算起来可能还要倒挂。可没人计较,大家就是凭着一种信念在干。这种不计回报、不畏艰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也成为我拍这部电影的原动力。

  这种精神也对我后来的奋斗之路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因为感受过围垦那个时候的苦,所以后来的我也非常努力,无论学业还是事业,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也正因为这样,后来我创业有点小成就,就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什么。萌生拍围垦题材的念头,是受了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的启发。那部剧讲的是浙商“鸡毛换糖”起家的故事,而萧山围垦纯粹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地,这种精神在我看来更值得被铭记。

  我和当时南阳街道的领导聊起这个想法时,他说之前为了筹建围垦博物馆,正好做过一些资料收集,还找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我们一拍即合。后来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浙江传媒学院的青年导演万波。多种机缘巧合下,最终让我能做这件事,做成这件事。

  这部电影总投资近2000万,当时万导跟我说,可能会一分钱都收不回来,我觉得既然下了这个决心,就一定要把它做出来。比起做这件事的意义,钱不是重点。如果我们这代人不把围垦的壮举拍出来,再过些年,可能就没人记得了。正是父辈们赤脚踩出的土地、用命拼出来的土地,给了我们今天发展的根基,它不能湮没在历史里。

  我希望通过《潮》,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种艰辛与伟大。这不仅是对父辈的致敬,更是对后辈的激励。围垦精神不该被遗忘,它应该永远传承下去。

  “让每一帧画面都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记者:您从民营企业家跨界电影行业,在《潮》的剧本创作及拍摄中做了哪些努力?遇到哪些挑战?

  金光炎:这是我第一次做电影,可以说困难和挑战还是蛮多的。为了电影能够尽可能还原历史,在剧本创作阶段,我带着主创团队把有记录萧山围垦的地方都跑了个遍,收集影像资料、老照片、文字记录等第一手素材。

  剧本经过了反复打磨,初稿出来后,我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好几遍,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改好后,我们又请专家过来一起研讨。直到2023年5月开机,从剧本打磨到定稿拍摄,前后花了有一年多时间。

  我们在电影的细节处理上力求做到真实。像围垦的草舍、人物的服饰,这些场景布置和道具使用上面,都是严格按照历史影像资料去还原的,为的就是让每一帧画面都不辜负观众的期待。只是有些工具,没有老的物件保留下来,单凭照片和影像资料也没法完全复刻出来,上映后也有一些观众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质疑,我个人也觉得没能完全还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电影的拍摄过程也很不容易。为了确保电影的呈现效果,我们采用的是实景拍摄,在真的江边搭坝。当初为了选这个景,可是费了不少功夫。这其中,我也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我每周最少会去片场一次,一方面是看看进度,另一方面也是去慰问大家,毕竟拍摄真的很辛苦,很多场景的拍摄方式,跟我小时候围垦的经历很像。5月份的天,江水还是很冷的,看着那些年轻的演员们趴在水里,在泥巴地里打滚,大家为了这个电影都很拼,让我非常感动。我作为投资人嘛,就经常请他们吃吃饭,算是对他们的一点鼓励。

  说到底,电影最难的还是资金问题。像特效制作这块,投入很大,要上很多设备、人力,成本压力非常大。当时确实挺纠结的,但最后我决定,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能因为资金问题让电影效果打折扣,所以该上的特效最终还是全部安排上了。

  从电影拍摄到上映,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作为我投资的第一部电影,我努力让电影达到最佳的状态,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通过这部电影,我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年轻的导演、编剧,让他们看到创作的可能性。电影这行确实不容易,但只要坚持,总会有突破的机会。

  “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作品本身的价值”

  记者:《潮》在国内外电影节上都有不俗的表现,现在也在全国顺利上映。影片目前的表现,达到了您的预期了吗?不惜血本制作了这部影片,您觉得值得吗?后续对于围垦精神的传承,您还有什么计划吗?

  金光炎:对我而言,只要《潮》能够顺利公映,我的初步目标就已经达到了。进入电影行业后,我也了解到,让一部电影顺利公映并不容易。所以无论票房如何,电影能够上映,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关注到围垦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对于值不值这个问题,我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这钱投下去可能会“打水漂”。但我还是觉得值得去做这件事,我没有后悔。电影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还是达到了预期的。尤其是我看到了一些影评人给出的评价和认可。还有很多网友在一些影评文章下的评论,表现出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和关注,让我看了觉得十分欣慰。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我觉得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作品本身的价值。《潮》不仅仅是一部讲述过去的作品,它更像是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告诉年轻一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敢于追梦、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正如影片结尾处所说:“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不仅是对父辈们的崇高敬意,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最真挚的鼓励。

  至于后续的规划,我也在考虑中。此前,《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获得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钱我都没有去动它。如果这部电影后续还能带来一些收益,我是打算把这些补助和收益再投入到电影创作中。我有一些初步的想法,比如我们可以考虑拍摄《潮》的第二部,这一部的规模可以是更加宏大的,展现当时整个萧山县轰轰烈烈组织大围垦的场景。

  另外,我们也在考虑发掘更多萧山的历史题材。比如,越王勾践和贺知章,都是在萧山历史上的名人。相比围垦这样较为厚重的历史题材,可能年轻观众会更加容易接受这些人物故事,收视率也可能更高。接下来,我也希望能有机会把这些人物搬上银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专访电影《潮》总制片人金光炎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逆“流”前行,只为“让围垦精神不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