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间,总在匆忙的外卖与指尖滑动的信息流中悄然溜走?当“时间碎片化”成为都市生活的常态,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与文化相处的方式。不必特意预留半天假期,无需精心规划出行路线,打开手机,指尖轻点间,就能与千年文物完成一场短暂却深刻的对话。
这种“轻量看展”的风潮,正在让博物馆走出“高冷”的标签,成为嵌入日常的文化符号。在午休的间隙、通勤的片刻,甚至是排队等待的碎片时间里,人们得以用更灵活的节奏亲近历史——或许是浏览一件青铜器的3D细节,或许是听一段关于古画的趣味解说,又或是“云逛”某个展厅的角落。当文化体验不再受限于整块时间,博物馆便成了随时可及的“精神充电站”。
让“时间不够”成为伪命题
“一个小时能看完展览?”这曾是许多人对博物馆的误解。而如今,“60分钟微旅行”的出现,正在重新定义“看展”这件事:短时间、轻节奏、可复访。
杭州博物馆上线数字展览小程序,其最大亮点是用3D实景图还原现场展厅,让人在手机上也能获得“空间感”。比如在《桃花得气美人中——明清江南女子的艺术与生活》展中,用户可在屏幕中“漫步”于展厅之间,看到展柜布置、标牌细节,甚至能点进个别展品页面了解更多历史信息。
此外,馆方还将多个热门展览做成了线上专属“场馆”,包括《佳气清言——馆藏楹联书法精品展》《百万收藏:一座博物馆收藏一座城》《宋朝升学记——青少年教育体验展》以及“让文物活起来——杭州的博物馆镇馆之宝”等数十种展出。观众可以根据兴趣“快进”至展品重点,而无需按顺序慢慢“走一遍”。这种形式降低了时间成本,也为线下参观提供了“预习”入口。
把“看展”变成“玩文化”
年轻人不是不爱博物馆,而是想要更好玩的“打开方式”。
博物馆的数字展陈系统,核心功能不再是单一的信息陈列,而是营造“可点击、可互动”的文化沉浸体验。在部分展览中,观众可直接从首页点击进入展厅某个展柜,从而减少大量无效浏览。通过“快捷入口”跳过不感兴趣部分,实现更精准的内容匹配。此外,展览中还嵌入了动画讲解、音频对话、地图导航等功能,让观众在有限时间内迅速吸收重点知识。它已不仅是展览浏览工具,更像一个“文化导游+知识中介”。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也在推进数字展览。该馆于2021年上线了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这是一个集数字藏品、数字展览、数字知识、云上策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平台。平台涵盖了2600余件来自18个国家、50余家海内外博物馆的数字藏品,曾推出“霞庄云集:来自丝绸之路的珍品”等线上3D虚拟展,观众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足不出户观展。
博物馆“随手可得”
在“60分钟微旅行”背后,最令人欣喜的改变其实是: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日常”。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新设的文创咖啡空间“八角杯”,位于主展厅一侧,以舒适木饰风格和简洁线条设计,为观众提供放松补能的角落。这里不仅有展览主题文创产品,还供应咖啡、茶饮、甜点,是不少观众参观后的“最后一站”。虽然目前尚未推出联名饮品,但场景氛围已初具“文化社交场”属性。
湘湖边的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园区,也打造了一个文创咖啡角,与其展览风格呼应,提供包括咖啡、小笼包等在地小吃。一边看瓷器展,一边喝豆浆配点心,让文化体验有了“接地气”的延伸。
另一方面,数字化服务与观展的结合,也让博物馆逐步“融进”城市节奏。比如杭州博物馆的小程序功能支持观众在任意时间点“中断”“续看”展览,打破了以往“非得专程一趟”的观展门槛。这类“碎片化看展”的尝试,实际上正是将文化服务从“周末项目”变成“日常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杭州主场活动中,官方发布了“镇馆之宝”手绘地图与打卡护照,鼓励市民在多个馆间穿梭式参观。虽然并未出现“微旅行地图”的统一规划,但已展示出文博系统对“跨馆联动、轻量接入”的探索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