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民生小事,冷暖居民自知。最近,对于萧山闻堰街道三江新村小区的居民而言,公共区域里陆续架起的不锈钢晾衣杆,成了生活中“暖心实事”。
晾衣晒被是生活中的小事,但也是影响居民生活的“大事”。像三江新村这样的安置房小区里,老年居民的比例超两成,老年人习惯了将衣物晾晒到室外,所以常常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直接在小区里拉绳晾晒。
拉绳晾晒对于不少居民来说,方便,但对于社区管理而言,既影响小区美观,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边是老人们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一边是社区治理遇到了问题,如何平衡成了解决“冲突”的关键。
于是,社区层面开始主动出击。社区并未采用直接“打压”的模式,而是把热门晾晒点进行记录,最终筛选出一批采光充足、通风良好、远离主干道、老年居民晾晒方便的闲置边角地,并通过“票选”的形式,确定了小区里的集中晾晒区,装起了晾衣杆。
显然,“晾晒自由”必然能得到居民的追捧,因为这是社区为居民办成的一件“暖心实事”。让“民声”成为“民生”,把居民们日常呼声最响、需求最大的“小事”办好,也能真正做到把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运用在服务民生需求上。
最终,晾衣区的设立,居民感到欢喜,社区也颇有成就感。
从一件“小事”的皆大欢喜,可以窥探背后“民生密码”。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的最小单元,往往承载着一线的民生期盼。不同的社区,服务不同类型的居民,唯有“对症施策”,才能把事情办好。
近年来,关于小区里增设晾晒区的新闻,其实不鲜见。这些新闻出现的时候,往往跟着同样的好评。原因很简单,直击居民需求,相关部门做到了“民呼我为”。
三江新村小区的晾衣区,同样也是好评如潮。原因就是抓住了居民所需。作为安置房小区,该小区居民在过去住的是农村的房子,拥有宽敞的院子可以晾晒,但搬进了楼房里,只能阳台上晾晒,有些低楼层的采光还受限,所以居民们会想到过去的晾晒方法,把衣服被子挪到公共空间来。社区工作人员“拿捏”了居民们这一淳朴的生活需求,没有选择“一竿子打死”,而是开始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小区场地,并设置相关“公约”,让居民们把晾晒这件事情安排得更加明明白白。
像是三江新村小区增设晾衣区这样的新闻,其实是很多人喜闻乐见的。本小区居民可以“蹭蹭”小区新变化,好好晒一晒衣服,其他小区的居民可以“围观”下,感慨“别人家小区好贴心”,虽说晾晒是小事,但摊开来讲,办成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美事”。如此来看,民生工作还是要关注“小事”,毕竟涓涓细流可汇成大海,一件件民生美事的办成,兜住的是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