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楼维清:一位平民百姓的“成仁取义”

  ▲楼塔中祠堂内景 ▶楼维清故居

  楼塔中祠堂

  “成仁取义”匾额

  如今的楼英村

  ■文/摄 记者 靳林杰 楼承天 孔鹏飞

  实习生 金雨洁

  通讯员 钟丽佳 陆宏琨

  在楼塔镇楼英村,楼塔中祠堂的飞檐翘角间藏着一段跨越近百年的悲壮往事。

  祠堂内悬挂的十几块匾额中,一块长3.2米、高1米的“成仁取义”匾额格外醒目,右侧“维清同志千古”的题字,左侧“张治中亲题”的落款,将一位普通百姓的事迹与民族大义紧紧相连。

  这位“维清同志”,便是楼塔人代代传颂的志士楼维清。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他用生命诠释了中国人的骨气,铸就了普通人的英雄史诗。

  给日本强盗挑担?宁死不从!

  在楼英村前溪弄6号,一座白墙斑驳、黑瓦褪色的老屋静静矗立。木门上纵横的裂纹如岁月的刻痕,无声诉说着主人楼维清的一生。

  根据1948年版《仙岩楼氏宗谱》记载,楼忠耀,字维清,生性敦厚、沉静寡言、贤良方正。他没有显赫的官职,没有耀眼的头衔,只是楼英村一个寻常百姓,与家人一起过着平凡的日子。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勇气。

  “楼维清对日寇的刻骨仇恨,早已在一次次家园被毁、亲人离世的劫难中埋下伏笔。”楼塔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楼士青介绍,1940年2月21日,日寇3架飞机突袭楼塔,炸弹呼啸着落在下街,楼维清的房屋被炸毁,他的小伯在轰炸中被炸断双腿,因伤势过重四日后离世;同年10月13日,日寇的三颗炸弹又投向楼塔上街,其中两颗落在楼塔中祠堂中厅屋栋和祠堂西南角,楼维清的大伯母在轰炸中无辜丧生(日寇空袭楼塔详情参见《楼塔往事》)。短短八个月,两次空袭让楼维清与叔伯三家家破人亡。亲人的鲜血与废墟上的浓烟,在他心中刻下了无法磨灭的国仇家恨。

  1943年1月14日拂晓,日军第70师团与驻守诸暨山区的中国军队62师在楼塔交战,村民们从睡梦中惊醒,带着少量家当向深山逃去。彼时正值大寒,腊月严寒裹挟着风雪,村民们蜷缩在荒山野岭中抱团取暖。数百名日寇冲进村庄,奸淫妇女、抢掠财物,山岗与路口布满日军哨兵,将村民的逃生之路牢牢封锁。

  夜幕降临后,日寇纵火烧屋,烈焰冲天的火光在山间清晰可见,楼塔的直街与横街在大火中化为焦土。1月15日白天,日寇并未撤离,而是挨家挨户搜刮财物,搜寻62师的士兵,还从躲藏的村民中强行拉年轻人做挑夫。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楼维清,一把将他拖拽出来,用刺刀抵住他的胸膛,恶狠狠地威胁他带路、做挑夫,否则就当场杀死他。

  面对明晃晃的刺刀与日寇的狰狞面孔,楼维清没有丝毫畏惧。他挺直脊梁,怒斥道:“若是为国军做挑夫,义不容辞;给日本人挑担,坚决不去!”村民们见此情景,无不揪心,有人悄悄劝他“不要硬杠”,生怕他遭遇毒手。可楼维清的态度愈发坚定,他字字铿锵地喊道:“我堂堂中国百姓,岂肯给你们这些强盗挑担,要杀就杀!”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日寇,三把刺刀接连向楼维清猛刺而去,这位普通的萧山百姓倒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下,年仅30岁。而这悲壮的一幕,恰好被潜伏在附近的62师几名官兵看在眼里,他们将楼维清的事迹上报给浙西行署,最终传到了爱国将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耳中。

  张治中获悉此事后深受触动, 一位普通百姓,能在生死关头坚守民族气节,宁死不做亡国奴,这份勇气与骨气,值得被永远铭记。为表彰楼维清的宁死不屈,张治中亲笔题写了“成仁取义”四字。从此,楼维清的名字,与“成仁取义”精神一起,留在了楼塔的历史记忆中。

  成仁取义的背后是民族不屈的脊梁

  楼维清的牺牲,不是一个孤立的故事,而是整个楼塔镇在抗日战争中遭遇劫难与奋起反抗的缩影。

  翻开《仙岩楼氏宗谱》,有记载的“日寇入侵”就发生了十次。十次劫难,日军的铁蹄踏遍楼塔的每一寸土地,房屋被焚、亲人离世、财物被抢,楼塔人民在苦难中挣扎。

  1940年萧山沦陷后,日军为歼灭长江以南、浙江西部的中国军队,在苏浙皖地区发动“十月攻势”,在萧山附近“扫荡”;1941年,日军在萧山集结10万兵力,发起宁绍战役;1942年5月,又调集14万兵力,发起浙赣战役。

  而楼塔因地理位置特殊,成为收容、救治前线伤员的支援地与中转地,常常遭到日军大举进犯。尤其是宁绍、浙赣战役时,日军所经之地均发生过大规模屠杀,楼塔遭受了巨大劫难。

  但楼塔人民从未屈服。杭州沦陷后,通往钱塘江北岸的水域被全面封锁,无论是军队所需物资还是商人进货

  出货,都只能在楼塔进行中转,靠挑工走陆路运往北岸。这支默默无闻的“挑兵担”队伍,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楼塔抗战纪念馆中还记录着萧山县境内铁路县道的破坏情况,为防止日寇入侵后利用,楼塔人民忍痛将仅运行三年的县道破坏。

  楼维清的国仇家恨,是楼塔人民共同的伤痛;楼维清的反抗,是楼塔人民集体的抗争。他不是抗日名将,却有着与名将同样的民族气节;他只是普通百姓,却用生命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可当家园被毁、亲人遇难时,无数个像楼维清一样的普通人站了出来,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朴素的坚守,谱写了普通人的抗战史诗。

  不能遗忘的民族气节

  如今的楼塔镇,早已不见当年的烽火硝烟。走进楼塔中祠堂,只见老人们闲话家常,一片祥和景象。

  走访楼维清故居时,有位村民问:过去这么久了,为什么还要提起这位“普通百姓”。答案,藏在楼塔人的行动里,藏在“成仁取义”的精神传承中。

  对楼塔人而言,纪念楼维清,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苦难的铭记。楼塔中祠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楼氏宗祠,近些年在楼士青等人的努力下,中祠堂进行了多次装修,新增并更换了祠堂内的匾额、楹联,恢复了祠堂门口的旗杆。

  当中祠堂重修完成后,楼士青特意重新组织制作了“成仁取义”匾额,悬挂在祠堂的显眼位置。“不能让历史被遗忘,不能让英雄被埋没。”楼士青说,每次给外来参观者讲解楼维清的故事时,他都会提到两次空袭、十次窜扰,提到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无名百姓,“我们纪念楼维清,就是要告诉后人,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用生命换来的。”

  村民楼雪泉说,楼维清是家族的骄傲。楼雪泉的曾祖父与楼维清的父亲是嫡亲兄弟,从小,他就听家中长辈讲楼维清“拒做挑夫、怒斥日寇”的事迹,那些细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堂伯被日寇抓住时,没有丝毫退缩,他喊的那句‘我堂堂中国百姓,岂肯给你们这些强盗挑担’,全村人现在还记得。”

  如今,楼雪泉也把这个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他指着前溪弄6号的老屋说:“这是我们家族英雄的故居,你们要记住,我们楼塔人,骨头是硬的,永远不能做亡国奴。”

  纪念楼维清,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苦难中,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楼塔人民铁骨铮铮,在日寇铁蹄下无一人卑躬屈膝,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尊严的高塔,而楼维清,就是这座高塔中最坚实的一块基石。如今,“成仁取义”的匾额不仅悬挂在祠堂里,更刻在楼塔人的心里。

  楼维清的名字,或许不会出现在太多的历史典籍中,但他用生命诠释的中国人的骨气,将永远被铭记。每一位为家国大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都是值得仰望的英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天下
   第08版:教育
楼维清:一位平民百姓的“成仁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