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俞楠 通讯员 郎露寅
“00后”是一个有着“魔力”的标签。当“00后”站上三尺讲台,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如今,萧山校园里“00后”教师总数已达730人。教师节前,记者走近两位“00后”教师,从他们的故事里,解锁这份专属于新生代教育者的“破圈魔法”。
“魔法”招式一:“朋友式”互动
上午第一节课课前,看到大半的学生们趴在桌子上睡觉,这时,你想到的老师反应是什么?
萧山三中的“00”后教师陈乙嘉没大声叫醒学生,却站在教室中央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我最‘连轴转’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吗?”“不是高三,是大二。”
话音刚落,几个耷拉着的脑袋悄悄抬了起来,眼神里带着好奇。陈乙嘉顺势拉开了话匣子,把自己的故事“摊”在学生面前。
原来,大二时,陈乙嘉从工业工程专业转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此,当时她不仅要上大二的课程,还要学习大一的课程,课表排得密密麻麻。甚至在课程时间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只能抱着同学的笔记自学。她还找出了自己当时的课程表。“你们看,当时我也这么熬过来的。”
“后来总算把所有考试都过了,是不是该松口气了?”陈乙嘉卖了个关子,学生们跟着点头,她却突然摆手:“才没有!紧接着就该准备考研了。咱既然要考,就得有点志气,本科读211,研究生怎么也得冲个985吧?!”这话逗得学生们笑出了声,她接着说:“那阵子更疯,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几乎一直都在看书、做题。”
故事讲到这儿,有学生悄悄挺直了腰板,陈乙嘉却话锋一转,带着点“吐槽”的语气说:“是不是听着就很累?所以,你们不如就把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倾注在这一次高考上,省得后面还要费这些功夫。”
原以为是暖心的“交心局”,结果成了“以毒攻毒”的清醒剂——学生们先是愣了愣,随即爆发出一阵笑声,刚才的困意早被这股子实在劲儿冲没了。没人觉得被说教,反而像听学姐唠嗑一样亲切。
其实陈老师这“看似吐槽的鼓励”,藏着满满的心疼。“高中的孩子不容易,好多人早上5点多就起来看书了。”2000年出生的她,和2007年、2008年出生的学生差不了几岁,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她,太懂这份“想努力却偶尔迷茫”的滋味。
就像上次数学月考后,班里几个学生趴在桌上闷不吭声,她没讲大道理,只是拉了把椅子坐在旁边,聊起自己转专业时的慌劲儿:“当时我也怕考砸,怕跟不上进度,但最后还是咬着牙熬过来了。”她轻轻拍着学生的肩膀说,“努力不一定马上有结果,但每一步都不会白费,你们比我当时厉害多了。”
考试结束后,如果学生不想对答案,她就把课临时改成“热点课”,从“春节申遗成功”到“社会秋招现状”等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时事新闻。“我也顺便提前给他们打打预防针,让他们知道不好好学习就会被社会毒打。”陈乙嘉笑着说。
她的“朋友式”互动里,有着走心和体贴,还总藏着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幽默。看到学生做题漏看条件,她会假装无奈地调侃:“你们这眼睛是长着喘气用的吗?”暑假过后学生忘性大,她又会笑着“吐槽”:“咋地,暑假吃了‘失忆药丸’啊?上学期学的知识点全给一键删除了?”每次这些话一出口,教室里准会响起一阵笑声,连带着学习的紧张感都淡了不少。学生们总说:“陈老师说话特逗,听她讲课一点都不枯燥,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
“魔法”招式二:“定制式”夸夸
如果说高中老师的“朋友式”互动藏着幽默和引导,而另一边,小学老师的“朋友式”互动里,则更多的是适合童真的交流和互动。
今年是高桥小学老师江杜苗站上三尺讲台的第三个年头。她告诉记者,想和不同年段、不同性格的孩子做朋友,自己会采用不同的方式,但其中不变的核心是夸奖。
面对五六年级的高段学生,江杜苗的夸奖里多了“平等感”,她像个“懂他们的大朋友”,知道这些“小大人”听得进道理,遇到问题,像朋友般分析对错;看到他们课后凑过来探讨语文问题,会一边深入聊知识点,一边掏出口袋里的小零食分享,把学习交流变成“朋友间的小约定”;大队委的学生义务帮忙引导新生、布置开学装饰,她更是直白又真诚地感慨:“你们做得太好了,江老师没你们真不行啊!”把感谢摆到明面上,让孩子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让这份“被需要”的成就感,悄悄扎根在心里。
面对新学期刚接手的三年级学生,江杜苗的夸奖又切换成“细节化”模式,她从不会笼统地说“你表现得好”,而是把目光落在孩子的每一点小进步上:“你今天坐姿比昨天更标准啦,江老师一眼就注意到你”“敢举手就已经很棒了,再慢慢想,江老师相信你能说得更清楚”。甜美的笑容搭配具体的肯定,让原本有些胆怯的孩子渐渐放下紧张。
“多夸夸他们,他们真的能做得很好!”江老师很有自信,因为她自己就是被“夸奖”激励长大的小孩。
“小时候我也很调皮,就是语文老师的‘夸夸法’让我越来越努力。”她至今清晰记得,老师从不会模糊地夸“你很棒”,而是盯着具体的行为:“你的声音很响亮,特别适合带小朋友读课文”“这节课你听得特别认真,眼神一直跟着老师”。正是这些具体又温暖的肯定,让她渐渐愿意展示自己、努力进步。“对孩子来说,一句精准到细节的夸奖,比十句严厉的批评更有力量,它能让孩子知道‘我哪里做得好’,也会让他们更想朝着好的方向继续努力。”江杜苗说。
“魔法”招式三:“学生式”深耕
“00后”教师的“破圈”,不仅靠亲和力,更靠“学生式”的谦逊与深耕——他们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反复打磨,从老教师的经验里汲取养分,在每一次备课、听课、复盘里夯实根基,让课堂既有温度,更有厚度。
在江杜苗老师的听课笔记本上,有着很多特意标识出来的“重点”,都是她从老教师身上“偷师”来的教学智慧。
“同桌分享环节,可以让孩子们先站起来,分享完再坐下去。”她指着笔记上的一句话解释,这是从已退休的孔亚红老师课堂上学来的窍门。江杜苗说道,通过“起立—分享—坐下”的动作流程,学生不仅主动参与交流,还会因为“想先坐下”而更专注,避免私下闲聊。“孔老师还把这套流程运用到了课堂上的很多环节。”江杜苗说。比如讲评试卷时,对于讲解后的题目,孔老师会让学生“盖住答案全体起立,复述正确答案”强化学生的记忆。“孔老师的课是很激昂的,课上她的声音一直很响亮,很有感染力。”
笔记里还有另一段划着波浪线的文字,来自副校长王舒的提醒:“对低段孩子,要提醒他们用完尺子、橡皮后,怎么拿来的就怎么放回去,这样才更有课堂纪律性。”
而“师傅”裘海珍老师的引导,也让她学会关注教学细节之外的“育人细节”——裘老师常把学生的日常小事转化为作文素材,让江杜苗明白,“好的教学,要把生活搬进课堂”。就连“如何平衡课堂与活动”,她也因为老教师的指点“恍然大悟”:语文课堂时间有限,辩论赛、课本剧等活动可以“利用运动会的空余时间”组织,既不耽误教学进度,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氛围里放开参与。
“蹭课”,也是陈乙嘉老师的日常。只要当天课程有空隙,她就会走进其他数学老师的课堂,像学生般坐在教室后排,专注记录不同老师的教学思路和对知识点的讲解方法。
“老教师对知识点和高考的理解和把控都是他们一年一年的经验中积攒起来的。”陈乙嘉表示,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每天早上六点半,陈乙嘉都会准时抵达学校:或是在办公室提前梳理授课思路,或是去教室看看学生是否有疑问;直到晚上八点半,她才会收拾好桌上的试卷与教案离开。对她而言,这样的日常不是负担,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在学校,学生有需要就能找到我,我多学一点、多花点时间,就能多一份给他们的底气,才能不辜负他们的努力。”年轻老师的眼里满是坚定,可不一会和孩子们交流的幽默又冒了出来,“反正我也没别的事要干。”
无论是江杜苗在笔记本上记录的每一条“重点”,还是陈乙嘉在课堂后排“蹭课”的身影,都是这些“00后”教师努力的缩影,他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里,让自己成为支撑学生成长的“可靠力量”。
记者手记
站上讲台才更明白
“教师”的含义
“当你站上了三尺讲台,才能真正明白‘教师’这一称呼的重量。”在走访中,这句话成为两位年轻教师共同的心声。
上学期,在陈乙嘉老师生日这一天。她收到了学生们送来的一沓小纸条。“To(致)美丽温柔可爱大方的小乙嘉老师,遇到您,我发现数学课竟然也是可以跟上的,太期待数学课了。”“希望老师每天都开心”“想让你一直给我们上数学课!”她把这些纸条小心收在抽屉里,“每次改作业累了,拿出来看看,就觉得浑身又有劲儿了”。
这样的感动,江杜苗老师同样很深刻。
“我们班的孩子们属于懂,但不怎么喜欢举手发言的,但有一次区级语文公开课,他们突然变得很主动,课后还来夸奖我,说江老师你表现得真棒。”想起那时的画面,年轻的老师突然红了眼眶。她才明白,原来学生早已读懂她的紧张,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她的用心。
感动还来自学生用成长写下的“回信”。曾有个孩子总为写作文犯难,绞尽脑汁也凑不齐一段话。江杜苗就用下课、晚托的时间一点点帮助学生了解作文的格式,梳理思路。没想到,这个曾畏惧写作的孩子,竟在作文里细细记下了这段时光,看着满满当当的作文纸,她更觉得自己的付出真的很有价值,“上学期六年级语文素养月中,他的作文还拿到三等奖,我真的太开心了。”
教育的温度,从来不是单向的传递。当“00后”教师用热忱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学生也在用纯真与成长,为他们的教育初心“加冕”。他们或许仍在摸索教学的节奏,却在每一次与学生的双向奔赴中,快速褪去“学生气”,扛起“教师”的责任。
在三尺讲台上,这些年轻的身影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新一代教育者的责任与热爱,也让“教师”这一称呼的重量,在双向奔赴中愈发清晰、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