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金德华)这两天,城厢街道太平弄社区的居民惊喜地发现,位于药店弄的天桥底下增设了2根钢结构立柱支撑,稳稳地担当起天桥的安全重任。大家纷纷称赞道:“这事做得好,消除了我们悬在头顶的安全隐患。”
这座高约6米、长5米的小天桥,已经陪伴居民们走过了40多年。它一头搁在围墙上端,另一头连着一幢2层楼居民住宅的挑梁,横跨于弄堂上空。
长期住在旁边的楼大伯每日与天桥见面,对天桥的安全状态较为关注。今年梅雨季节过后,楼大伯站在楼道上,偶然看到天桥南端那道承重墙出现较大裂缝且有倾斜迹象,桥身部位同样有几处不同程度的裂缝,危及天桥安全。第二天,他就向社区反映了情况。
天桥出现险情,关乎居民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查看情况。经了解,该天桥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原萧山福利厂为利用屋面平台晒棉纱搭建的便道。25年前随着该企业转制后,废弃天桥的维护工作成了历史遗留问题。
社区向城厢街道城市建设和管理办公室作汇报后,街道当即派工作人员到实地勘察,商讨对策措施,并落实了资金,指定由社区牵头负责实施拆改事宜。社区迅速与专业机构取得联系,对天桥进行安全评估,初步提出一个整体拆除的设想。
整体拆除后患虽消除了,可拆起来不是一桩简单的事。结合天桥和周围住宅以及地理环境等情况,经仔细考虑分析,觉得此方案不妥。因为按传统做法去拆,会使连在北面居民住宅楼的挑梁受损,桥下架设的高压电线对施工人员的安全也极为不利,而且受道路狭窄限制吊车驶不进来,后续无法将笨重的大梁搬走。
怎么办?经大家一致商讨决定,进行改造加固,保留原桥。在南面靠围墙的地方加设钢结构立柱和三角形支撑,提升桥梁整体承载能力,这样施工起来既安全又省力省资金。
方案定下来后,社区一边与供电部门联系,对桥下的电线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一边落实专业单位设计施工图,着手动工。前段时间,施工人员冒着高温酷暑,用4天时间,顺利完成了天桥的加固工作。
自从天桥加固改造后,居民们进出时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心里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