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荷社区“义修哥”团队:

一把螺丝刀拧出了社区温度

  “义修哥”团队正在维修居民送过来的电饭煲、破壁机等小家电

  “义修哥”团队正在帮居民维修燃气灶

  “义修哥”团队正在维修扫洗拖一体机

  ■文/摄  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李洁林

  周日下午两点,义桥镇星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义修工坊”准时热闹起来。三张维修台依次排开,万用表、螺丝刀、热熔胶枪等工具码放整齐,身穿蓝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围在桌前,有的低头检测电路板,有的俯身拆解电风扇,还有的手把手教居民家电维护小技巧……

  这群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义修哥”。这里便是他们团队的固定服务点。从2022年吴新凯在楼栋架空层支起一张桌、立起一块手写纸牌,到如今成长为6人核心团队、拿下萧山区志愿服务大赛三等奖的品牌项目,这群年龄在“85后”到“00后”的工程师、社区工作者,用了近三年时间,把修小家电这件“小事”,做成了串联邻里情感、激活社区治理的“大事”。

   初心:从一张手写纸牌

   到二十多页维修日记

  “当时我就是想把老社区的暖心事,搬到新小区来。”吴新凯坐在维修台旁,手里拿着一块刚检测完的电饭煲主板,指腹上还沾着些许焊锡。这位安徽宿州来的“85后”,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邻居们都习惯喊他“六哥”。

  2008年大学毕业来杭州时,吴新凯租住在老小区,社区里公益理发、免费修家电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那时候邻里之间门是敞开的,谁家水管坏了、电器不转了,喊一声就有人来帮忙。”2022年,他搬进星荷社区悦风荷锦庭小区,崭新的商品房里,邻居们大多是年轻人,平日里关着门,交流全靠业主群,“住了半年,楼上楼下是谁都不知道”。

  这份“陌生感”让吴新凯心里空落落的。他从小受搞维修的叔叔影响,大学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工作后成了硬件工程师,偶尔也有熟悉的邻居找他修东西,修家电对他来说是“顺手的事”。吴新凯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或许可以通过维修这件事,打破新小区的“隔阂”。

  说干就干。他先在小区群里发了免费修家电的预告,然后在楼栋架空层摆了张折叠桌,拿A4纸用笔写了“家电公益维修”六个大字,旁边放着自己的工具箱,每周日下午坐在这里等邻居上门。

  最初的日子里,来的大多是认识的邻居。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来坏了的台灯,也有人站在旁边观望,小声议论“是不是要推销东西”。吴新凯没多说,只靠着一次次修好的电器赢得大伙的信任。渐渐地,大家都夸他“实在”。到后来,哪怕晚上十点,邻居遇到“急事”也会找他:“热水器不工作了”“空调不制冷了”,他先远程指导,搞不定就上门帮忙。

  为了记清故障类型,吴新凯还开始写维修日记。打开电脑文档,每一页都记着日期、家电型号、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案,如今已经攒了二十多页。“修东西不是目的,让邻居住着安心,才是最要紧的。”

  同行: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修的是家电更是人心

  “六哥,这台扫地机器人左轮子卡壳了,我拆了一个多小时才打开。”钱洪举着拆开的机器,额头上渗满汗珠。这位“85后”机械工程师,是“义修哥”团队的第二名成员,也是吴新凯的“黄金搭档”。

  两人相识于篮球场。刚搬进来不久,钱洪家的智能茶吧机坏了,联系售后说要三四百元的维修费。他知道吴新凯懂维修,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了过去。“拆开主板一看,就是个小配件坏了,六哥免费帮我换了,省了不少钱。”

  看着吴新凯摆出公益维修摊,一个人忙得团团转,钱洪主动提出“我帮你打下手”。他学的是机械设计,拆装机、处理结构故障是强项,正好和擅长电路的吴新凯互补。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独立维修,是帮邻居修破壁机。那台机器送去售后两次,花了八百多元钱还是没修好,邻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送来。钱洪拆开外壳,发现是电机损耗,网上搜了同款电机也就百来块钱,帮邻居换好后,机器运转正常,邻居激动地说:“你们比专业售后还厉害!”

  “最有成就感的不是修好东西,而是得到居民的信任。”钱洪记得,有位老人拿来一把旧电风扇,说是老伴生前第一个月工资买的,很有纪念意义,坏了好几年舍不得扔。他和吴新凯拆开一看,发现线圈老化,市面上早没同款配件了。两人在网上找了好久,终于在二手平台淘到适配的,换上之后风扇重新转了起来。老人望着风扇,红了眼。

  团队慢慢壮大起来。社区工作人员王沥波、潘杰主动加入,负责协调场地、登记需求;电子硬件工程师周琛、机械工程师李晓虎被吴新凯及其小伙伴的口碑吸引,带着专业工具来帮忙。6个人里,最大的39岁,最小的24岁,都是“技术控”,却在公益里找到了不一样的价值。

  今年梅雨季节,社区走访时发现,一对90岁左右高龄的老夫妻,燃气灶坏了,一直用打火机点火,点不着就随便对付一口。团队成员潘杰立刻联系了吴新凯,他们上门一看是点火针故障,因为还在质保期,又帮老人联系售后更换,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临走时,老爷子拉着他们的手说:“儿子在余杭上班,不想让他担心,你们真是帮了大忙。”

  “我们修的不只是家电,还有人心。”吴新凯说,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年人、独居户优先,复杂故障上门服务。有次傍晚六点多,一户人家电线冒烟,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吴新凯得知后,立即赶了过去,发现是开发商配的线缆太细导致打火,他帮着换好线缆,确认安全了才走。“这些事看着小,对居民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成长:从草根团队到治理样本,小善意汇聚大力量

  “最开始他们在架空层修,没电源,得搬回家里测试;后来挪到地下车库,空气差,冬天冷得手都握不住螺丝刀。”星荷社区党支部书记孙恩妹记得,2023年社区走访时发现了这支“草根团队”,也注意到居民对小家电维修的迫切需求——尤其是老人,电器坏了不知道找谁,找人修又怕被坑。

  于是,社区主动找上门,提出帮他们解决场地问题。在党群服务中心辟出专门的“义修工坊”,通了电源、配了维修台,还定制了统一的蓝色马甲。“我们不是要‘管’他们,是要给他们搭平台。”孙书记说,社区从“公益+绿色+为老服务”三个方向入手,帮团队梳理出“1+3+5”工作模式:“1”个核心理念(维修、回收、再生),“3”级响应机制(现场快修、工坊精修、上门特护),“5”化支撑体系(智能化预约、品牌化传播、标准化流程、可持续化运营、社会化协作)。

  如今的“义修哥”,早已不只是维修团队。他们会定期上门给居民做用电安全检测,尤其针对老年人,还会进行家电安全宣讲,成了社区为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久前,他们凭“小家电、大民生”的温暖实践拿下萧山区2025年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社区发了招募令后,不少居民说“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公益”。

  “公益不是负担,是生活的一部分,得坚持做下去。”这是吴新凯常跟团队说的话。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他觉得“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修家电时的耐心,是深夜上门的及时,是看到居民笑脸时的满足。有邻居专门加他微信:“我不修东西,就是想谢谢你们,你们做的这个是好事,很有意义。”现在去“义修工坊”,总有些孩子帮着递工具、收拾零件,还有孩子说“我长大了也要当‘义修哥’”。“家里老人教我们真诚待人,能帮就帮,我也希望这种家风能延续,影响到我的孩子,还有小区里的后生。”吴新凯说,这是坚持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

  钱洪也说,用自己的本事帮身边人做点改变,挺开心的,“算给自己攒正能量,我打算跟六哥一直做下去,也希望团队能越来越大。”

  孙书记透露,社区正计划打造“工具墙”,完善维修规范和志愿者成长体系,让“义修哥”既有温度,更有可持续的未来。同时,也想以这个品牌为切入点,带动社区志愿服务往更多元的方向发展。

  小修小补里的大温暖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义修哥”团队已累计为居民修好了超200件家电,给老年人提供了20多次专属上门服务,还同步做了50多次居家用电安全检测。

  在这个追求“快消”的时代,坏了就换好像成了常态,但有些东西,是“换”不来的——比如老人手里那把承载着回忆的电风扇,比如年轻人深夜里急需修好的空调,比如邻里间那句“有困难找我”的信任。

  从一张手写纸牌到一个品牌项目,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义修哥”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只是用一把螺丝刀,拧开了家电的故障,也拧开了邻里之间的隔阂;用一副热心肠,修复了电器的问题,也修复了现代社区里稀缺的情感联结。

  社区治理从来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双向的“共建”。当居民主动站出来,用自己的技能为邻里服务;当社区主动搭平台,为这份热心添加支撑,那些看似微小的善意,就能汇聚成改变社区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社区该有的样子:有人愿意为你修一把旧风扇,有人愿意陪你聊聊天,有人在你需要时说一句“我来帮你”。而那些小修小补里的温暖,正是我们心里向往的“家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星荷社区“义修哥”团队:~~~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一把螺丝刀拧出了社区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