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海霞
一次开会,我坐刘先生邻座,休息时闲聊,我羡慕他国内国外到处旅游,他苦笑着说:“我前几年在朋友圈‘晒’的旅行,其实是陪妻子全国各地看病,我2016年7月在印度德里机场发的那条朋友圈,也不是旅游,是去印度给妻子买靶向药,那时《我不是药神》还没有上映。”
我和刘先生在生活中交集不多,他常在朋友圈“晒”机场、火车站以及沿途风景和美食,我以为他是旅游去了。
往事的开关被我不经意间触碰,他干脆和我谈起了那段经历——刘先生的妻子患的是乳腺癌,所属分类复发率是80%,而靶向药的治疗效果仅有30%,但他也要博,希望幸运之神可以眷顾到他们。
通常病人家属去印度买药都是两三个人结伴去,那次他没找到买药“搭子”,就自己单枪匹马去了。靶向药是生物制剂,温度必须保持在2到8度。他在国内就做好了实验,把冰块放在箱子周围,然后包好,能保持40多个小时的温度恒定。到达印度预订的酒店后,再将冰袋放到酒店厨房的冰柜里面。他不会说英语,交流全靠翻译软件,他兑换了一百万卢比现金带在身上,必须处处小心,连吃喝东西都格外注意,自己买瓶装水回酒店烧开再喝,吃饭只吃麦当劳,就怕吃坏肚子误了事。购药过程还算顺利,回国那天,他去大饭店吃了一顿印度飞饼,还专门发了个朋友圈。
相比印度之行,他说从长春返回省肿瘤医院那次行程更加艰难。去长春之前,妻子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脑部,那时他儿子正在长春读大学,他计划和妻子到长春租房子,一边治疗,一边陪读,有儿子在身边,她的心情可能会好一些。妻子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后的第三天,出现了昏迷状况,怕妻子在外地突发意外,他决定带她回家乡治疗,此时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坐不了飞机了,他俩只好坐高铁商务座返程,妻子一路挂着吊瓶,他眼睛都不敢眨,一直观察着她,一发现她有危险,马上就给她递甘露醇。
到了省肿瘤医院后,医生连下了四次病危通知书,但他都没有放弃,通过放疗后,人又转危为安,又活了两三年。医生们都慨叹,三分病,七分护理,若不是他悉心陪护的话,他妻子活不了这么久。
为救妻子他把全国各地有名的医院都跑遍了,陪妻子做了四五十次化疗,二十多次放疗,两次伽马刀手术,为给妻子看病,他把家里两套房子都卖了。但他并不后悔,他说每一次启程去新的城市寻医问药,都是抱着希望出发,他发朋友圈是给自己加油也是为了让妻子和家人看到后安心:他还有心情发朋友圈,证明他还没有崩溃也没有放弃她。
若不是我和他有一次面对面聊天的机会,我或许永远不知道他曾散尽家财陪妻子抗癌六年。那些发朋友圈的“旅游”照片、视频打造出来的岁月静好,早已不是对苦难的逃离,而是以温柔的方式将伤口裹进月光,让同行者看到他的眼里从不缺少星火。或许每一位成年人都是一边与命运厮杀一边在废墟上种花,那些隐藏在朋友圈外的艰辛与痛苦,只有和朋友见面深聊才能“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