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用绿色加减法
万吨秸秆“废弃物”变“生产力”

  本报讯(记者 王美琳 通讯员 陈昱 黄孝肖 冯樑)“以前怕烟又怕罚,现在秸秆有人收,还能变废为宝,谁还舍得烧?”新街街道江南村村民胡某一边将枯枝装进清运车,一边笑着说道。这些秸秆将被运往街道设立的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经粉碎、压块后变身为热电厂燃料和生物质颗粒,实现资源化利用。这一转变,正是新街破解秸秆处理难题、推进“无冒烟镇街”创建的生动缩影。归根结底,是当地做好了一道“绿色加减法”。

  这道“减法”,首要是减掉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安全风险。作为“中国花木之乡”,新街街道的苗木产业每年产生的农林废弃物近万吨。对于这些秸秆、枯枝,过去采取的是“一烧了之”的处理方式,烟雾缭绕成为治理顽疾,不仅污染环境,也埋下诸多安全隐患。

  2019年,街道建成占地3300平方米的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采用“户投、村运、街道集中处理”模式,农户处理费用全免,运输费用由村级承担,区街两级按每吨40元和60元予以补贴。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处置秸秆4.66万余吨,今年以来处理秸秆6400余吨,从根本上遏制了大面积露天焚烧现象。

  治理方法也做了精准的“减法”。以前靠人跑断腿、劝破嘴,现在街道通过增设高空摄像头、联通“一网统管”平台,实现火情实时捕捉与快速响应,形成“1530”处置机制(即“1分钟发现、5分钟响应、30分钟扑灭”),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也将干部从以往繁重的巡逻任务中解放出来。同时,建立完善“环保牵头、农业主抓、村社主体、执法联动”工作机制,依托村级“五站合一”基层治理体系,整合多方力量开展日常巡查和依法处理。两年多来,已依法约谈农户20余人次,立案3起,对履职不力的村社干部进行问责,有效强化依法治理威慑力。

  “减法”之外,“加法”更为精彩。秸秆不再是垃圾,而是资源。它们被加工为生物质颗粒,成为热电厂替代燃料,既延长了农业废弃物价值链,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公众参与也在持续做“加法”。“露天一把火,拘留加罚款”“烧秸秆就是烧人民币”……街道通过宣传车、百姓讲堂等方式,让禁烧理念渐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互相提醒、共同监督,“一例带一片、一人带多户”扩面警示效果显著。今年1月、2月、4月和6月,新街实现“零冒烟”;偶发2起火点预警,均实现30分钟内闭环处置。

  “绿色加减法”的背后,是理念转型、技术赋能和共治共享的多向发力。当前已进入秋季秸秆焚烧高发期,接下来萧山将以新街经验为支点,撬动全区秋季秸秆禁烧工作提质增效,加快实现从“不能烧”向“不愿烧”、从“田间废弃物”向“绿色生产力”的转变,为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中国县域标杆注入持续生态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漫谈
   第08版:财经
巧用绿色加减法 万吨秸秆“废弃物”变“生产力”
北干街道两支合唱团 亮相萧山区村歌大赛
第三届泛在通信国际会议在西电杭州研究院开幕
战备桥下亮起灯 居民散步更安全
杭州南站举办青年企业家脱口秀&读书分享会
共筑民族梦
潇湘社区: “跳跳糖联盟”带孩子们快乐起跳
风雨洗礼见真情 新润社区音乐会唱响邻里同心曲
一面锦旗背后的温暖故事